汉语大全>作文评语>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详细内容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

正月十五元宵节(二)

正月十五元宵节(三)

正月十五元宵节(四)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马上就要到了,这也是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十五夜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初称为"汤圆",后因多在元宵佳节食用,所以也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常见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等,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份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话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好日子。元宵节,也称为小正月、元夕、上元节,是我国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候,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灯节,按民间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以示庆贺。或出门赏月、燃灯放焰、或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

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六)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泉州闹元宵是闽南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现。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中心内容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

了春节闹元宵。而所谓“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元宵佳节,泉州各地风俗有同有异,精彩纷呈,让市民充分体会到闽南民俗风情魅力。

闹花灯

在泉州,大部分地方闹元宵的灯俗都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

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就是“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每逢元宵灯会,泉州三乡五里、四面八方游客蜂拥,人海如潮,赏灯游灯、评灯论灯、欢声笑语、流连忘返。灯会还有猜灯谜活动,猜中者有奖。

文艺踩街

除赏灯外,泉州一带闹元宵,一般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活动的娱乐和狂欢,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今的泉州文艺踩街既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各种色彩斑斓的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集结,汇成了一条欢快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长龙穿梭于长街广场,规模盛大,令市民们目不暇接,笑声、欢呼声、感叹声演绎着泉州元宵夜的无限精彩,当夜,泉州城万人空巷。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也别有一番情趣。

闹元宵是泉州民间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随着泉州人向外播迁,泉州闹元宵习俗在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都组团到泉州闹元宵,感慨于浓浓的乡音乡情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正月十五元宵节(七)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Lantern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节日简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