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文明礼仪演讲稿>关于蒙古的礼仪

关于蒙古的礼仪

详细内容

篇一:《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礼仪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高兴地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时,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般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篇二:《蒙古族礼仪民俗》

蒙古族文化娱乐内容十分丰富,尤以能歌善舞著称。

长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普及的当首推歌曲。蒙古族民歌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传统仪式歌、赞歌、婚礼歌、日常生活歌和近现代产生的长篇叙事歌等五大类。从曲调上又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族民歌一般以高吭而嘹亮者为多,也有低回转的抒情旋律,启口有韵尾声悠扬宽广的长调,在内蒙古草原最为流行。

蒙古族民歌的内容很丰富,大自然的美丽、劳动生产的欢乐、故乡的情思、慈母的恩情、男女间的爱情、婚礼的喜悦、子女的教育、坐骑的骠骏、美好生活祝愿、英雄人物的业绩等等,都有在歌声中得到反映。祝酒歌或赞歌在蒙古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一种至今在民间广为流行,具有悠久艺术生命的民歌体裁。古代蒙古人以歌声赞美草原,祝愿战争的胜利,赞美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祝福畜牧业生产的丰收,向往美好的生活。现在则以歌声赞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祝福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讴歌草原人民的新生活和各族的团结和睦,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

在蒙古民间有句俗话说:"生活中没有了歌声,好比浓茶中没有了鲜奶。"的确是不管时间过了多么久远,歌声照样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延续下来,代代相传。因为蒙古人乐于以歌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反映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在他们当中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美好的歌声,姑娘临嫁出阁时,唱歌以别父母,佳节良辰时,唱歌以示欢乐。甚至妇女独自一人操持家务或哄孩子时,也低声歌唱不止。家里有客人来,全家人与客人围坐在一起,互相以歌声祝酒饮宴。于是歌声与美酒把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物质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时,他们那种纯朴、热情、豪放的民族性格,和那种十分重视"欢聚一堂"的美好的文化传统,确实会感到无限欢愉,使你久久不能忘怀。{关于蒙古的礼仪}.

民间说唱艺术,是蒙古族中流行很广的另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群众基础深厚的艺术形式。蒙古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可分为说书和好来宝两种体裁。说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许多民间说书人除参照古本说书外,外加随口诌说,评古论今,蒙古语称"乌力格尔",也就是演唱者以四胡为伴奏乐器,有说有唱的曲艺节目。它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还带有一定的表演因素。蒙古说书除了说唱《格斯尔可汗》和《大元青史演义》等蒙古族英雄史传外,还演唱民间流行的各种现代故事。汉族的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东周列国》等,也是蒙古说书的传统唱本。

蒙古说书也类似汉族的评书,说书人只是利用小说的故事更概,以小说中某些典型人物为中心,再将记忆中的精彩情节加以再创造,尽情

宣染铺陈,甚至在汉族故事中加进一些草原生活气息,然后绘声绘色地唱给大家听。这样使人们如有亲临其境,倍觉亲切动人。说到动情处,听者往往为之震颤;说到伤心处,听者常常热泪盈眶;说到幽默处,听者自然又捧腹不已。于是大家随着说书人的抑扬顿挫和悠悠琴声,到了"三国"、到了"西天净土"、到了"水泊梁山"……。

好来宝,蒙古语"联韵"的意思,是民间艺人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艺术形式,也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唱词多四句一小节,讲究押韵,即每四句的头一个音节谐韵。曲调淳朴无华,明快流畅,多用迭句,所以听起来似小溪流水,铮铮淙淙,连绵不断,韵味幽雅,悦耳怡心。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

在蒙古族聚居地区,除有传门说唱好来宝艺人外,农牧民当中也有很多人能自编自唱,说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唱起来你来我往,逐浪推波。好来宝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传统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一个人说唱的单口好来宝,多以赞扬、讽刺、比喻等手法表达故事的内容;一种是由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好来宝,也就是以对歌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来比赛知识,以能对答如流,唱而不穷者获胜。其演唱节目的范围很广,有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天文地理和自然万物的知识。如演唱《水浒》选段时,一人问:"牛大的斑毛虎,是谁用拳头击毙的?"另一个人则答:"牛大的斑毛虎,是武松用拳头击毙!"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好来宝艺术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传统的形式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还出现了男女重唱、合唱或以多人形式上台表演的大型好来宝联唱。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

蒙古族是有着悠久而宝贵的舞蹈文化传统的民族。蒙古族远在氏族部落时代就以歌舞为乐。古代蒙古人的许多重大活动,如推举可汗、缔结部落联盟、庆祝胜利、喜庆丰收,都要举部跳起集体舞来庆贺。当他们为胜利而狂欢时,正如《蒙古秘史》中所说,欢快的舞步竟能把地面踏出"没肋之蹊"。这种集体舞蹈曾给后来的舞蹈以极大的影响。它那粗犷激越、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至今作为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而源远流长。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的"安代舞",就是源于萨满教,但早已超出宗教内函,成为人们都有喜欢跳的群众集体舞蹈。而它那种大家围成一圈,踏足跳跃,载歌载舞的形式,不是和古代蒙古人绕着蓬松树跳起"没肋之溪,没膝之尘"的集体舞蹈的情景一肪相承吗!

蒙古族民间娱乐活动中,单人舞和双人舞也很盛行。在内蒙古伊克昭地区,每逢喜庆佳节,青年男女常以酒盅、碗筷伴舞,人们把它们叫作《盅碗舞》和《筷子舞》。这当然是元代蒙古人《倒喇舞》和《酒盅舞》的延续了。当今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粗犷、热情、欢快的健康气质,搏行观众好评的《鄂尔多斯舞》及《盅碗舞》等,就是在解放后把

过去盅碗舞之类民间舞蹈,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发掘整理加工,更新内容,搬上艺舞台的优秀舞蹈节目。

蒙古族在唱歌、跳舞、说唱等文化娱乐活动中,一般都有乐器伴奏,而且其历史也悠久。远在蒙古汗国时期,蒙古军队中除有由筝等乐器组成的乐队外,还有"女乐随行"。蒙古族的传统乐器有四胡、三弦、笛子、火不思、马头琴以及各种打击乐器。

祭敖包

敖包,亦作“脑包”、“鄂博”。蒙古

语音译,意为“堆子”。它是蒙古族的

重要祭祀物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

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

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

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

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我,保住了我的性命,我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我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是建立和祭祀,在古代比较简单。由萨满宣布,所谓的村落保护神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自己的所在地。人们就在这个地方用土或石头建成堆子,举行若干圣化仪式,就算建成了敖包。这是一种土殿堂,每年一定时期,附近居民到这里来祭祀地方神,祈祷牲畜发展,人丁兴旺。礼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并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三项文体活动。

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敖包和其他民间宗教风俗一样,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仍保存下来了。不管新宗教思想怎样传播,还是不了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和祭祀。因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于是喇嘛们利用敖包的形式,加进了一些佛教的内容,使敖包成为喇嘛教们活动的组成部分。如写一些祭敖包的经文等。在佛教影响下敖包的建筑形式和圣化仪式也增添了很多佛教色彩。敖包本身也由过去的单个体变成了具有多层建筑的群体。

最典型的是中央敖包两边分别建有六

个小敖包的十三敖包。这十三个敖包相当于须弥山,其余十二个小敖包是十二“提布”,相当于世界个部分。祈祷和祭祀的对象也不于原始意义上的地方保护神,它既是水栖陵居的住处,也是向蒙藏地方一切神灵的祈祷和祭祀。{关于蒙古的礼仪}.

敖包的装饰也发生了变化。多层建筑的敖包每层都有一定的附属品和装饰品,各种野兽或鸟类的画像,还是挂各色布条。敖包中间植树丛,中央立杆为柱,顶安“嘎如迪”(凤鸟),加上印有经文的“风马图”幡,或按照古俗,在敖包两边竖立弓、矢、剑、长矛等兵器。

建敖包的地方多选择明快、雄伟且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敖包均有名称,其名大部分以所在之山名或地名定。内蒙古一些苏木、厂矿、牧场,也常以其境内或附近的敖包为名,如“查干敖包”、“白云鄂博”、“宝日敖包”等。

有人说,敖包是蒙古人祖先坟堆的象征,也就是说敖包是蒙古人的祖坟堆。这个说法很有趣,但却是不正确的。其实敖包在蒙古族萨满教观念里乃是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不是埋祖宗的坟堆。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人安葬祖先的地方不叫“敖包”而叫“也可嘎扎日”,也就是祖茔地或祭祀祖先之地。如今的乌珠穆沁旗蒙古人仍保留着“也可嘎扎日”这个称呼。

旧时,蒙古族祭敖包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间举行。一般为一旗、一个苏木独祭,也有几个苏木、几个旗联合祭祀的敖包。届时,敖包附近设置天数临时蒙古包,远近牧民皆全家以赴。喇嘛传入后,把萨满教的杀生祭改为果祭,一般人家搭的临时蒙古包内也挂佛像,摆牛羊肉及奶食和酒类供品,并焚香点烛。正式举行祭祀仪式时,活佛或有高位的喇嘛带领众多喇嘛绕敖包颂经,群众随行(此时妇女不解参加)。祭敖包时还要取所谓“阿尔山”(即圣水),并用这圣水洒注畜群。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娱乐。按照民间风俗有赛马、射箭、摔跤和宴会,同时,开展贸易活动。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称“敖包乃日”(乃日,蒙古语,意为盛会),并逐渐变成传统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族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过去最重要的是祭天,这是祖传下来的。关于蒙古族的祭天,《元史》中说:“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在古代蒙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祭天的记述。据《蒙古秘史》记载,当成吉思汗创业时,有一巫师(萨满)向成吉思汗传达天是旨意,要他战胜敌人,收集百姓,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当了大汗后,认为自己是“赖长生天之赞力”,托“长生天的护佑”。元代,祭天为国俗,封建帝王每年都会蒙古诸王“躬天”。随着蒙古族中出现统治一切的帝王君主,在他们的萨满教中也就有了反映现实

世界中帝王统治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天神。由此卡来,蒙古族的祭天之礼最迟在十二世纪末和十三世纪初已成为普遍现象。

古代蒙古人祭天的仪式,把洁净的肉悬挂在竿子上,然后洒马A和谷物等,并对天祝祷,祝祷时所祈求的事,往往由萨满或年长者作为上帝的旨意而传达给群众。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说“木和黎吉我以天神所选之谶兆”。古代蒙古族祭天无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月份。《元史》关于元朝蒙古族皇帝祭天的记载,以这几个月者为最多。除一般的祭祀之外,特殊情况也要祭天,如忽必烈在中统二年亲征北方室,就亲自“躬祀天于旧桓州之西北”。天旱祈雨时也祭天,《黑鞑事略》和《辍耕录》中皆有关于向天祈雨的记载,其法是“惟取净水盆,浸石子数枚而已,其大者如鸡卵,小者不等,然后默咒。”后来此俗一般人家都在农历年三十夜里举行祭天仪式。{关于蒙古的礼仪}.

蒙古族人民对祭祀祖先也很重视。门古怪日呢都“有着详尽而清楚的族谱,因为蒙古人习惯是这样的,即他们保持着祖先的世系,并向每一个新出世的孩子教述族谱。”蒙古人把自己的祖先视为族神,予以祭祀。

蒙古族人民祭祀祖先的仪式,旧时则甚为讲求。《元史》中说:“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语,以蒙古巫致祝词,盖俗也。”古代蒙古人以死去的先人在地下,故掘地而祭。祭祀祖宗时“掘地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马杂烧之”(《元史》)。祭祀时,最长者为主持人。主持祭典的长者称“别乞”,祭祀时“衣以白衣,乘以白马,坐于上座而行祭祀”(《蒙古秘史》)。

解放前,蒙古族人民中大的家族在祭祀祖先时,仍以家族中最尊长者坐于上座主持,但色尚以不同与古代,不着白衣了。据《蒙古秘史》记载,对祭祀时所用的供品的处置,除“土列食”(即《元史》中讲的“杂烧之”的那一部分供品)外,还有一部分由参加祭祀者分。对于分给或不分给这种供品,蒙古人都很重视。按习惯不参加祭祀的本家族人也应分给一部分。据《蒙古秘史》记载:“俺巴孩合罕之妃,斡儿伯、莎合台二人,往行祭祀之礼,时诃额伦夫人行迟而后至,”因为到的晚了,祭品没有分给诃额伦夫人,于是诃额伦夫人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说:“岂以也速该把秃儿已死,谓我子不长?祭祖之祚物中、全胙只能感、供酒中,何以俾后止业耶?乃至俾视之而食,不换而徙也耶?”诃额伦所以要责问斡儿伯、莎合台二人,不是因为一点吃食,更重要的是这种供品被视为福物,分给不分给,标志着自家在本祭祖中的身份、地位。蒙古传统的祭祖是“衣冠尚质,祭品尚纯,”其意在“幽深古远,极本反始”(和汉族讲的“慎终追远”,悼念先人一样),其情“出于自然,而非强为”(《元史·冥祭祀一》)。蒙古族祭祀仪式,在喇嘛教传入

篇三:《蒙古族待客礼仪》

蒙古族礼仪教育

南王小学四年级

蒙古族待客礼仪

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

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关于蒙古的礼仪}.

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客人走进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壶,以

表示敬意和友好。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白色

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在蒙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

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关于蒙古的礼仪}.{关于蒙古的礼仪}.

鄂尔多斯蒙古族住所

鄂尔多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

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活环境

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

蒙古民族的节那达慕大会,祭敖包蒙古族过年,有小年和大年

之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

日。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

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

蒙古民族的禁忌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进入蒙古包前要把

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

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

热情好客蒙古族的待客习俗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篇四:《蒙古族婚嫁礼仪》

蒙古族婚嫁礼仪

阿拉腾敖其尔,来自科尔沁地区。我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够用蒙古族的传统婚礼仪式,把心爱的女人接进自己的毡包。今天借这次写作业的机会,了解一下,并向邢老师介绍一下。

祖先婚礼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定亲、婚礼和回门。但是蒙古族的婚礼习俗,如今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有益的婚姻关系的同时,又发展形成了适合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经济特点、居住地域特点的婚姻关系,如:不要彩礼,自由恋爱等。在婚礼仪式上,也减少了那些过分繁琐的礼节和浪费财物的形式,但仍保留着嬉戏、唱歌、跳舞、吃喜糖,以及男女两家距离较远可以在女家举行婚礼等既实事求是、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

我只想把我们有特点的一些方面介绍一下。

娶媳妇设三次宴才过门。第一哈达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亲宴。

哈达宴。即男女两家父母以为合意,选定订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带着哈达、烧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将订婚称为下哈达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达为头礼,定下儿女亲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送羊宴。进包后,祝颂人拿出送给新娘的首饰和衣物,请女方父母亲友过目,并敬献上奶酒和全羊。之后,新娘家举行盛宴,招待迎亲的人。蒙古包内,男女老少围坐一堂,杯盏交错,歌声不绝,直到深夜。当年长客人走后,一位少女会端上一盘羊颈骨,要新郎从中掰断。为戏弄新郎,伴娘往往将一根筷子插进羊颈骨里,当新郎识破伎俩,终于把羊颈骨折断时,他要当众与新娘分着吃,以示全心全意的爱情像羊颈骨那般紧紧相扣。

娶亲宴。先要跪拜公婆。在蒙古包前的玛尼宏旗杆下举行“跳火”仪式,取兴旺之意。新娘进入蒙古包,祝颂人要向新郎的父母发问,新媳妇蒙头盖脸,能不能见人露面?回答后,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

诈马宴”被誉为蒙古族第一宴,是蒙古族的满汉全席。现代的“诈马宴”也是蒙古族原生态音乐的盛会。“

蒙古族的男婚女嫁至今还留有远古时代抢亲婚俗的烙印。如:布里亚特的抢枕头,鄂尔多斯的抢折羊脖胫骨,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等,就是作为婚礼仪式的戏剧性场面保留下来的古老遗风。其中,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的“沙恩吐宴”,就别有一番情趣。

迎亲歌:“成吉思汗时代许下的婚礼,是草原上最欢乐的时机。抬出那肥壮的牛羊,摆上那丰美的奶食,让我们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纵情欢乐„„

我认为蒙古族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门,不知现在还流行不,不过我的父辈都是遵循这一礼仪的。

回门即娘家人来女婿家看望,用蒙语说就是:额尔格勒特。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门,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娘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儿的大小两次“额尔格勒特”(意为探视)之后,即女儿过门后十三天半个月内娘家要去人看望一次,这次叫“巴嘎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视”,因此去的人少。再过半个月二十天后,娘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儿一次,这次叫“依克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多。并在这次探望期间,双方两亲家母商定新娘回门的具体日期和住娘家时间的长短。

当然,我想有这种民族特色的婚礼话费必然不低,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

阿拉腾敖其尔少民0901班05200903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