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励志正能量>有关轻的作文

有关轻的作文

详细内容

有关轻的作文(一)

三重三轻话作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以许多知识、能力作为支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现实当中作文教学现状堪忧。

现状一:痛苦不堪的学生。不少学生畏惧作文、厌恶作文,一提到写作就蹙紧了眉头,无奈之下,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勉强“榨”出一篇,也是假话、大话、空话连篇。从整个作文现状看,学生始终处在“封闭”的教室,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不去关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开阔的眼界与见识,缺乏深度阅读、个性阅读以及理性思辨能力,这样写出的文章必然是苍白无力、缺乏灵气的。

现状二:无可奈何的教师。一些学校给教师下达硬性指标,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于批阅,既花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却难得有一篇令教师眼前一亮、为之振奋的作文,教师的成功感丧失殆尽,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畸形作文教学由此诞生。

现状三:急功近利的思想。一部分教师认为,作文教学见效慢,不及阅读收效明显。再者,教师认为作文课难备、难教,对作文教学缺少深入的钻研,因而,在日常教学中,重阅读课而轻作文课,导致作文教学严重失衡。以上现状显示,不少地方的高中作文教学似乎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如何

改变这种状况成了不可回避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重质量轻数量

一篇高分作文,需要学生有准确的立意、新颖的构思、完美的结构、良好的文风和工整的书写等等,这不是凭几节作文课就能实现的。因此,不以作文的数量计得失,应以作文的质量论成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教学。教学时要有以下三点意识:

1.整体意识。要从高中三年整体考虑,注意学生实际和年级间的衔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2.目标意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实情,制定各年级作文训练的达成目标。高一训练记叙文和散文。记叙文以形象感人,目标是抒真情实感;散文形散神不散,目标是以情动人。高二训练议论文,训练目标是以理服人。高三进行强化训练,着力打造自己擅长的文体。

3.理论意识。写好作文需按照训练目标,有计划地适当讲解具体的理论知识。如:怎样写好开头、结尾才能吸引老师的眼球;记叙文要注意安排线索和情节的一波三折,懂得误会法、悬念法、抑扬法、细节描写等技巧;写议论文要考虑问题的切入、分析的角度和议论的深化,如何打造文章的“亮点”,才能把老师的眼睛“点亮”„„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技巧作支撑。

经过这样的训练,克服了作文课凌乱无序、随意盲目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记叙文内容空洞、缺乏细节,议论文材料陈旧、思维混乱、论证角度平面化、单一化,散文言之无物的现象。

二、重讲评轻结果

教师批阅作文总是认真修改谋篇布局,反复斟酌材料运用,仔细推敲遣词

造句。然而学生往往只关注结果,很少有学生认真去看、去悟教师的评语,去琢磨这样修改的原因。如果教师忽视作文的讲评,学生写了许多作文后,仍然不知所以然,仍是作文的门外汉,仍旧重蹈覆辙。因此作文讲评要重视讲评的过程,否则学生只是“雾里看花”,作文水平是难以提高的。

作文讲评不能只概括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和问题,然后读一两篇优秀作文了事,这样的讲评不能对症下药,学生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一知半解。作文讲评也不能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计划性讲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学期伊始,教师根据本学期的写作训练的要求统筹安排,确定写作训练重点和讲评重点,这样作文训练和讲评才能做到系统性、细致化。讲评时针对所选作文,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不仅要指出习作“怎么样”,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的讲评绝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让学生一课一得,一学期下来学生定会得到收获。

2.先扶后放式的讲评

教师根据作文的训练重点,针对习作存在的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师生共同讨论,挖掘习作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所在,借鉴可取之处,修改问题所在。然后用学到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再交换修改。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这一重要环节。这种讲评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学到别人的可贵之处,又明白了自己作文的失误所在,比只欣赏优秀作文的效果要显著。

3.分组批阅式的讲评

教师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学生分组批阅,小作者谈自己的构思,再由其他学生谈评改意见,大至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小至一个词、一句话,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老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点,以点带面。

三、重积累轻应试

学生作文常出现雷同卷,这都是为了应试背诵优秀作文惹的祸。“腹有诗书气自华”,满腹经纶,何愁写不出文章?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例子,教师要指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揣摩、体会文中的精彩之处,有重点、有目的地挖掘课文潜在的作文指导价值。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吸收课外阅读的精华,并对其咀嚼、品悟,终为我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广泛接触社会,这样才能开拓视野,积累到新鲜素材,源源不断地为写作提供灵感。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有序有效的培养,我们必将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有关轻的作文(二)

轻轻松松学作文

提起作文,学生大多会产生畏惧感、紧张感。很难做到轻松作文,有的甚至讨厌作文。为了使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惧感,我在教学作文中,尝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作文课,在轻松说笑中去学作文。以下是我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培养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习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使学生乐于作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获得能力的报春花。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大多为兴趣所左右。如果学生在习作方面产生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地走进习作,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作文课时应尽量不让学生感到作文的压力,应该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作文课,让他们随心所欲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例如:我教作文《自我介绍》时,把这节课放在开学第一天。我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外貌特征以及性格爱好之后,然后对学生说:“老师很想认识你们,请你们来介绍自己,好吗?”“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其中的一个学生说:“我叫吴晓丽,今年8岁,圆圆的脸蛋,戴着一副眼镜。喜欢扎两根羊角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特别神气!”“说得真好!”我高兴地说。这时,同学们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学生说:“我叫李彤,圆圆的大眼睛,我喜欢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呢!大家都说好看。我爱画画,画得可像呢„„”这时,学生心情放松,个个争着说。我让学生一一介绍自己。等学生介绍结束之后,我说:“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可惜老师一下子记不了那么多,有什么办法呢?”有的同学就说:“我们写下来,让您慢慢看!老师您就

能认识我们了。”我立刻说:“这个主意很好!”同学们也非常开心。这堂课,我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

二、把握写作时机,捕捉写作灵感。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捕捉写作灵感。

1、在学生展开想象时作文。

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灵感,就会有一篇篇想象作文“出世”。例如:学生在学习《七色花》后,同学们都渴望有一朵七色花。我就抓住这一时机,说:“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可以有七个愿望,你想做些什么?”同学们个个兴奋,想象丰富,踊跃发言,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说得头头是道。

2、在学生陶醉于美景时作文。

人在欣赏美景时容易流露出情感,用情感来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血有肉”,有真实感。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例如:有一次,学生来到教室,就讨论学校的九里香开了,从远处就能闻到香味。我立即组织学生一起观察学校的美景。学生个个神采奕奕。学生观察到:学校的九里香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害羞地躲在绿叶丛中,使人感到特别清纯、柔和。花虽小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使人久久不能忘怀。整个校园也浸在浓浓香味之中„„由于是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的,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具体、生动。

3、在学生情有所动时作文。

叙事情作文找材料并不难,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什么事值得写。有的就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有的记流水帐。如

果能在事情发生之时立即写下来。学生印象深,感情真,往往就能写出好文章。例如:一天下课时,我在走廊看见我班的学生晓君正搀扶同学嘉慧去散步。因为嘉慧天生脚有点跛,走起路来很吃力。因为有了晓君的搀扶,嘉慧走得很轻松,也很开心。我看了很感动,这不正是体现了友情和关爱吗?上课时,我向全班学生说了这件事,原来大家都曾经帮助过嘉慧同学。我让学生记下这件事。其中嘉慧同学写的作文《我不幸运,但很幸福》,写得非常好。我在班上念这篇作文时,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

三、积极实践,让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用心体会,就不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作文。例如:写《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我组织学生在班上做手工,要求他们想想做这件事的时候,有什么乐趣?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结果同学们做出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卡片、纸鹤、泥人、飞机模型等等。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作文。其中有的同学说得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