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人生
详细内容
篇一:《苏东坡旷达人生》
苏东坡旷达人生
仕途艰险。尽管苏东坡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可由于官场的相互倾扎,还是遭到贬斥。
受贬之后,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而是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的精神,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他在遭贬的日子里,坚持勤耕苦读,四处游览,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
他被贬黄州途中,写了《梅花三首》,其中有诗云:“幸有清溪之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他被贬惠州时,写了名篇《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后来他再被贬至琼州,又写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从京城贬至地方和边远地区,在一般人看来自然是人生中的重大打击,苏轼却能泰然处之,并从山水风物中获得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其旷达豪迈的胸怀可见一斑。
苏东坡不但在遭贬斥之后不颓废、不懊丧,保持一种豁达的胸怀,四处游览,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而且一旦得朝廷重新使用,他又是一如既往,尽心尽力的为朝廷国家出力,为人民百姓谋利益,可谓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些写日常生活的作品,也反映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就是一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艺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之所以几次遭贬而示沉沦,展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就在于他能以一种虚无的胸襟对外界的干扰,始终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过于执著,计较得失、成败,从而能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官场沉浮,理智地感受到他个人的存在对世界无足轻重,胸襟自然就变得宽广起来。在这个高远的位置上来审视人世和人生,得失祸福、穷达贫富自然不足以蒙怀了,自然能体悟到人生价值不仅在于结果,还在于为达到成功所进行的奋斗中,所以苏东坡能做成功的英雄,也能做失败的英雄。
篇二:《旷达人生》旷达人生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心态?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最佳状态?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百年。我们生命里面的这一段光阴,跟整个时间的流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用庄子的比喻来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
那么,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怎么样的生命才是人生最有效的呢?
庄子面对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
什么是真正的旷达?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是什么意思呢?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不去追求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大家会反问,既然我认为没价值,我还会追求吗?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为声名所累,有的时候我们趋同于社会的价值,为了人生中“无以为”的事情,我们就为了一口气,去追求得还少吗?
有时候,一个高考生,考上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仅仅因为这个专业在清华大学。所以,他宁可服从调剂。家长骄傲地说:“我儿子上了清华啦!”孩子说:“我戴着清华的校徽啊!”其实他心中也许会有一种隐痛。他真正喜欢的专业可能在他第二志愿的那个学校。此生,他错过了。
有时候,年轻人,可能为了娶一个绝色的女子,也可能是为了嫁一个富商,也许会舍弃心中真正的爱情,仅仅因为众人的目光和心里的虚荣。此生,他(她)错过了。
如果说真正做到“达生之情”,能够不去追求生命中的“无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是什么意思呢?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他提醒我们,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山里的猴子经常跑到农田里祸害庄稼。它们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为了自己一点生计,储备一点粮食。所以,这个地区就发明了一种捕猴子的方法,农民们在家门口放一点米,诱使猴子来。其奥妙在于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这点米。
这是一种大口的瓶子,却有细细的瓶颈。瓶颈的尺寸有奥秘,很细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猴子的爪子伸进去。但是,一旦猴子抓住一把米,攥上拳头,就拔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如果“达生”,那么猴子可以放下米,爪子还能拔出来。但是没有一只猴子愿意这么做。
在这个瓶子里面,自然有大把大把诱人的白米,猴子们夜里来偷米的时候,把它细细的爪子,顺着那个瓶颈伸进去。到了早上,你会看见一只一只猴子在那里跟那个瓶子较劲儿,手里紧抓着大把的米,但就是拔不出来。
这仅仅是一个群猴图吗?这是一个世相图呢!
听到这个故事,大家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我们有多少人,手中抓着一把米不肯放下,因此连累了一生呢?
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
生命这东西来临的时候,父母没有征求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带到世界上了,我们是无法拒绝的。流光要把我们的年华带走的时候,同样不会征得我们的同意,我们阻挡不住,最后,它自然就走了。
来也无奈,走也无助,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关键是在于你心中怎么看待你的生命呢?
人们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希望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获取成功的事业。
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
庄子用他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和阅历,决定了你的能力和胆识。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说: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你学划船就特别容易;要是你会潜水的话,即使你从来没见过船,你也会划船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却什么也不说了。请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子听了,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个真正会游泳的人就不怕水了,甚至把水都忘记了。这样他划船的时候,他不害怕,因为即使船翻了,他生命也有保障。为什么会潜水的人,没见过船都敢划呢?是因为会潜水的人,他可以把波浪看成是陆地上的小山丘,把深渊看作是前方的一个高冈,哪怕船翻了,也看作是车子后退一样。他连水底都可以潜,还会怕翻船吗?{旷达人生}.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人如果有大见识,他再去学一件技巧,就容易得多;人如果没有阅历,心中就会忐忑。
为什么?这是因为他太着重外物了。技巧都是一样的,“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内心一定笨拙。
其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很多人越是面临重大抉择,越会失手。他并不是失给了对手,而是失给了自己。
有很多人的失败,真正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会让我们在面临大事的时候,战战兢兢,束手束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心中过分地患得,所以患失。
所以,庄子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可以去学习很多,我们可以去经验很多,但你心底的在乎与不在乎,你个人的经验系统,会决定你的生命效率。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
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庄子在《田子方》里面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气,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的一杯水,弯弓射箭。第一支箭刚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旷达人生}.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达到大境界了吗?
伯昏无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无人说:我现在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无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冈,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站在这个地方,伯昏无人请列寇御上来射箭。
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无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苍天,向下可以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神色不变,气定神闲。
他对列御寇说:你现在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摆脱环境而生存。
当我们都面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当一个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科学家和十个实验者参与这个实验。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屋子里面,铺了一座独木桥。科学家对实验者说:“这屋子很黑,前面是一座独木桥。现在我领着你们过桥。你们只要跟着我走就行了。”
十个人跟着教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走过了独木桥,来到屋子的那一端。这时,教授打开了一盏灯。这些人定睛一看,顿时吓得趴下了,原来他们刚才走的,不仅是一根独木桥,在独木桥下面,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水池里面有十几只鳄鱼,正在来回游着。
这时教授说:“来,这就是刚才你们走过的桥。现在我再走回去,你们还有几个人愿意跟着我回去?”
一个人都没有!他们全都趴在那儿不动了。教授说:“我要求你们,一定要站出来。真正的勇敢者跟着我过去。”
最后好歹站出了三个人。而这三个人里面,有一个人走到一半儿就哆嗦了,最后蹲着蹭着过桥了。还有一个人,刚走几步就趴下了,最后爬着过去了。只有一个人还算是走着过去了。教授再动员剩下的那七个人,结果他们说什么也不走。
这时,教授又开亮了几盏灯,大家又看到一个事实:在桥和鳄鱼之间,还有一层防护网。教授说:“现在还有谁愿意跟着我走这个桥呢?”这回又有五个人站了出来,因为知道有了防护网,所以他们放心地跟着教授走过桥去。
教授问最后趴下的两个人:“刚才你们不是从这上面走过来了吗?为什么现在死活都不愿意跟我走回去了呢?”那两个人哆哆嗦嗦地说:“我们一直在想,这个网子它就真的安全牢靠吗?”
其实,这可能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真实的生活。
有的时候,在你看不清生活坎坷的时候,你反而可以闯过去了。在你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的时候,你就被彻底吓晕了。而当你真正看清楚生活中的安与危、利与弊的时候,也许我们会鼓起勇气,心怀恐惧,但还能战胜自我地走过去。
这个时候,行走作为一种技巧,还重要吗?我们内心的判断,才是最重要的。----摘自《思维与智慧》
篇三:《旷达人生》旷达人生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语。痛而不言是一种智慧,人生在世,往往会因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心痛不已。
对坚强的人来说,累累伤痕是生命赐予的最好礼物;
笑而不语是一种豁达,朋友间的戏虐,,遭人误解后的无奈,过多的言辞申辩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任他人作评。
篇四:《旷达人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怎样一个禅境。一孤舟,一蓑笠,独钓寒江天飞雪。渔翁是你,渔翁是我,在千年的禅境里,独守那一份孤寂。侣鱼虾而友麋鹿,伴梅妻而拥鹤子,天地苍茫,清溪洗耳,佛音清心,在这远离红尘的世外,忘怀了自己。人生何处无净土,人生何时非极乐。心明则世界明,心净则天下净。山山皆是雪,路路皆成冰,尘埃已绝迹,人踪已湮灭。天地如此静,何人不梵心。品夜色,傍西岩,清湘打水燃楚竹,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地空,岩无心,云相逐,一江天际流。临水长啸,竹林狂歌,笑看浮生原一梦,天地盈虚中,无事忙死利禄人。不若江上一鱼叟,闲来一钓销万愁。看那西塞山上飞白鹭,看那群鱼追桃花,一箬笠,一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钩无饵,心无鱼,闲来一钓山水中。心逐清溪水,意随白云飞,随山万转入桃源,乱石入云尘嚣远,松林寂静色已空。蒹葭苍苍,露茫茫,菱荇荡漾人已闲,漫随青山卷白云。心素洁,清川澹,江湖深,一声长啸,一声笑。懒向青门学种瓜,不羡陶令南山菊。只闲看,双双新燕子,片片轻鸥闲鹭。天地飘渺一声歌,浊酒一杯伴花眠。人问归何处?天地即吾家。宿明月,撷白云,清流把竿钓星辰,柴扉篱落菊花黄。雨蓑烟笠忘机处,一苇渡江水无痕。白发沧浪狎鸥鸟,来去无机忘是非,休问来何处,无姓亦无名。茅屋焚柴起炊烟,蓬头稚子剥莲蓬。一箪食,一瓢饮,粗瓷大碗糙酒瓮,两块萝卜咸白菜,一壶浊酒,一壶诗。人生得意处,原在此中藏。屈子渔父词,陶潜归去来,人闲散,湖山净,烟波万顷得自由。孤烟一点,雨润风清青山外,僧人高处坐,修补百衲衣,禅境何须参,就在净土中。一棹风,一叶舟,一纶丝,一轻钩,一壶酒,一曲歌,闲来垂钓碧波上,烟波江上老渔翁。谁,不识字烟波钓叟,傲杀人间万户侯?谁,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花满渚,酒满瓮,风吹柳烟轻,鸳鸯花底眠。无事一叶舟,浪迹湖海去,长啸一声,歌一声,海阔天空任君漂。鱼戏波,风吹浪,水天一色任横斜。人生何匆匆,睁眼闭眼间。日在青天挂,人在白云边,一醉一笑,人间换,敢问今年是何年。秦?还是汉?孤鸿远,太湖清,洞庭湖中妄谈禅。一竿风月,一钓秋。一蓑烟雨,一壶春。江上采莲花,海中煮白鲨,沧海桑田一挥手,钓鱼岛上嗮被单。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天地何其大,虚空一垂纶,日月还嫌小,谁是我的鱼?宇宙何其广,遨游天地外,山海若微尘,渔翁不在鱼。
篇五:《旷达人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怎样一个禅境。一孤舟,一蓑笠,独钓寒江天飞雪。渔翁是你,渔翁是我,在千年的禅境里,独守那一份孤寂。侣鱼虾而友麋鹿,伴梅妻而拥鹤子,天地苍茫,清溪洗耳,佛音清心,在这远离红尘的世外,忘怀了自己。人生何处无净土,人生何时非极乐。心明则世界明,心净则天下净。山山皆是雪,路路皆成冰,尘埃已绝迹,人踪已湮灭。天地如此静,何人不梵心。
品夜色,傍西岩,清湘打水燃楚竹,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地空,岩无心,云相逐,一江天际流。临水长啸,竹林狂歌,笑看浮生原一梦,天地盈虚中,无事忙死利禄人。不若江上一鱼叟,闲来一钓销万愁。
看那西塞山上飞白鹭,看那群鱼追桃花,一箬笠,一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钩无饵,心无鱼,闲来一钓山水中。心逐清溪水,意随白云飞,随山万转入桃源,乱石入云尘嚣远,松林寂静色已空。蒹葭苍苍,露茫茫,菱荇荡漾人已闲,漫随青山卷白云。心素洁,清川澹,江湖深,一声长啸,一声笑。
懒向青门学种瓜,不羡陶令南山菊。只闲看,双双新燕子,片片轻鸥闲鹭。天地飘渺一声歌,浊酒一杯伴花眠。人问归何处?天地即吾家。宿明月,撷白云,清流把竿钓星辰,柴扉篱落菊花黄。雨蓑烟笠忘机处,一苇渡江水无痕。白发沧浪狎鸥鸟,来去无机忘是非,休问来何处,无姓亦无名。
茅屋焚柴起炊烟,蓬头稚子剥莲蓬。一箪食,一瓢饮,粗瓷大碗糙酒瓮,两块萝卜咸白菜,一壶浊酒,一壶诗。人生得意处,原在此中藏。屈子渔父词,陶潜归去来,人闲散,湖山净,烟波万顷得自由。孤烟一点,雨润风清青山外,僧人高处坐,修补百衲衣,禅境何须参,就在净土中。一棹风,一叶舟,一纶丝,一轻钩,一壶酒,一曲歌,闲来垂钓碧波上,烟波江上老渔翁。
谁,不识字烟波钓叟,傲杀人间万户侯?谁,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谁,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花满渚,酒满瓮,风吹柳烟轻,鸳鸯花底眠。无事一叶
舟,浪迹湖海去,长啸一声,歌一声,海阔天空任君漂。
鱼戏波,风吹浪,水天一色任横斜。人生何匆匆,睁眼闭眼间。日在青天挂,人在白云边,一醉一笑,人间换,敢问今年是何年。秦?还是汉?孤鸿远,太湖清,洞庭湖中妄谈禅。一竿风月,一钓秋。一蓑烟雨,一壶春。江上采莲花,海中煮白鲨,沧海桑田一挥手,钓鱼岛上嗮被单。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天地何其大,虚空一垂纶,日月还嫌小,谁是我的鱼?宇宙何其广,遨游天地外,山海若微尘,渔翁不在鱼。
篇六:《苏东波的旷达人生》{旷达人生}.苏东波的旷达人生
苏东坡爱喝酒,苏东坡爱吃肉,苏东坡爱竹子,当然还
爱写诗词、前不久看了《苏东波的旷达人生》这本书,真是
喜欢苏东波其人。
先看看他的平生经历,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
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
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
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
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
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
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
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
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
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
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
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
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旷达人生}.
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
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
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
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
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
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
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
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
升起居舍人,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
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旷达人生}.
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
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
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
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
兹游奇绝慰平生)。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
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
岁,御赐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
誉之称。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
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旷达人生}.
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
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
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理所当然地被新旧
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派当权,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
打击的对象。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己见。他在任上
仍然尽职金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他经过己次调任,
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他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
他现在不仅仅是帮老百姓说话了,他知道,要使老百姓能过上
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变了,所以他将矛头指向了误国
的那些小人,其中就有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李定等人。
对于这些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总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却把这些当作蛛网一样轻轻拂去,全然不放在心
上。且看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篇七:《苏轼的旷达人生研究》苏轼的旷达人生研究作者:赵朔
内容提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现在以苏轼其漂泊的仕途,探究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读其旷达情怀的内涵。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乌台诗案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
于是,苏轼所见新法对老百姓的伤害极大,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最终因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苏轼在杭州任事三年后,又调往密州、湖州等地,政绩卓越,深得民心。
对苏轼一声最重要的影响的事件就是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
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2]
“旷达”,是一种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其内涵是指解脱、超越现实,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情怀中难能可贵的是在三次贬谪、多次流放中仍表现出安然处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可见,苏轼的旷达风格与官宦生活的沉浮是分不开的。
苏轼诗词所表现的宽阔胸襟与豁达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苏轼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和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苏轼在少年时期就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反斗目标和壮志雄心。而在官宦生活的沉浮后,苏轼对佛教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象征佛教空静与旷达的思想,是影响苏轼情操,培养他善于转换心境的心态,超然而立世的重要因素。[3]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北边黄州时,在自己屋子不远处开辟了一处开垦处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曰“东坡”,他在此寄情山水,忘怀物我,诗案之前,苏轼的词大多是挥散自如,抒发政治生活的豪情,而诗案后,他则更多的转向大自然,有了更多的人生体会。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轼对人生泰然处之的形象,就如仙人一般。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了1000年的12位英雄,包括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等,其中惟一入选的中国人是苏轼。《世界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生平,尚属首次。苏轼缘何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关、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但他却以旷达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人留下厚重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2]:苏轼、百度百科
[3]:是新宇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现代语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