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伏口镇温泉煤矿“12·23”顶板事故调查报告(一)
详细内容
2006年12月23日23时58分,涟源市伏口镇温泉煤矿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6.7万元。
事故发生后,涟源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迅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事故抢险和善后处理工作。
根据国务院令第296号和第75号的规定,2007年1月8日,成立了由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娄底监察分局牵头,涟源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局、煤炭局、公安局、总工会参加的事故联合调查组(具体见附表)。调查组成员经过现场勘察,查阅有关资料,调查取证,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原因,分清了事故责任,制订了防范措施,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事故概况
⒈事故发生单位:涟源市伏口镇温泉煤矿。
⒉事故发生时间:12月23日23时58分。
⒊事故发生地点:+298m与+299m贯通回风上山。
⒋事故类别:顶板。
⒌事故伤亡情况:死亡1人。
⒍直接经济损失:36.7万元。
二、事故单位概况
一煤矿基本情况
温泉煤矿位于涟源市伏口镇温泉村境内。始建于1972年,1973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实际产煤2.9万吨/年。全矿从业人员90人。
该矿依法取得了采矿许可证(4300000620145)、煤炭生产许可证(X181003169)、安全生产许可证(湘MK安许证字〔2005〕0583)、工商营业执照(4300002200973(1-1))。矿长资格证(湘煤0500127)和矿长安全资格证。
该矿原属私营企业。由黄本山、吴指北2大股东组成,投资1000余万元。
该矿位于渣渡矿区金盘仑井田,开采下炭统测水组下段煤层。测水组含煤2层,由上至下分别为5、6煤,其中5煤层为可采煤层,6煤层不可采。5煤层厚度变化大,呈藕节状产出,属不稳定型煤层,厚度为0.2~2.0m,平均厚度0.81m。顶板一般情况下为壶天灰岩,局部为灰黑色、薄层砂质泥岩,底板为薄层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显示皱纹层理,含较多椭圆状菱铁矿结核。
该矿采用平峒暗斜井开拓。主平峒井井口标高+324m,暗斜井落底标高+304.89m。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系统,风井安装了2台电机功率为15kw的轴流式主要通风机。
该矿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复杂类型。断层发育,破坏了煤层上部隔水层,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壶天群溶洞裂隙含水层、测水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含接含水层为下伏石磴子组岩溶裂隙含水层;浅部有老窿水积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m3/h,最大涌水量为60m3/h。
该矿为低瓦斯突出矿井,煤层无自然发火危险,煤尘无爆炸危险。
二事故地点概况
事故发生在+299m与+298m水平贯通回风上山掘进工作面。
+299m与+298m水平贯通回风上山于2006年12月22日中班开始掘进。至事故前时,共掘进了9付支架,计5m,还差15m与+299m风巷贯通。采取木支架,开门起5架棚子已抬了双边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