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婴儿期家庭教育>孩子受点磨难好

孩子受点磨难好

详细内容

  ? 人生在世,非经千锤百炼,难成大器。?

  可如今父母,总想把独生子女,置于羽翼之下,百般呵护宠溺,迟迟不肯放尺。岂不知 这正是导致当代青少年难以适应障碍的根源之一。如果我们看看那些伟大的历史名人的童年经历,或许能有所启迪。?

  牛顿(1642―1727)是世界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生在英国离伦敦200多公里 的一个小村的农民家里。在他出生之前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不满3岁, 母亲又再婚,牛顿是由祖母抚养的。所以,牛顿几乎不知母爱与父爱。他从小认生,总是独自玩耍。在小学里经常受人欺侮。这种环境正好锻炼了他坚韧自强的性格。他叔叔常给他讲 ,一个要有顽强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牛顿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次,牛顿制作的小水车被班上一名调皮生弄坏了,牛顿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使同学们大吃一惊,从此同学们对牛顿 另眼相看了。牛顿也由此萌发了不服输的思想。学习成绩渐渐地好起来。小学毕业时,他的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

  牛顿13岁那年,好不容易进入了离家15公里的格兰赛姆皇家学校,寄居在叔叔的一位朋友家里。然而,就是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没维持多久。由于他的家境每况愈下,牛顿很快 从名牌学校辍学。15岁的牛顿只好回家种田,成了一名地道的农夫。艰苦的劳动,使牛顿认识了生活,弄懂了许多道理。人们经常看到他在田野里呆呆地站着,苦有所思,或埋头在小本上急速地写什么。人们都可怜他,却不知正是这段田园生活,砥砺了他的韧性,充实了他 后来奋发的动力。他复学已经是18岁了。他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之后,还常常回忆说,他儿时的这段经历与磨难,是激励他不懈攀登的动力源泉。?

  爱迪生(1847―1931)众所周知的大发明家,他发明了白炽电灯,给地球带来了光明。他一生的发明数千种,其中有一千零九十八项获得发明专利。然而,你可知道这样一位发明家却没有很好的念过小学。?

  这倒不是因为他家贫,是因为他总给老师找麻烦,总是问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常把老师问得张口结舌,下不来台。老师感到头痛,称他为“低能儿”。小学念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勒令退学。从此他只好跟着妈妈在家自学。他的启蒙教科书就是帕克写的《自然、实验、哲学》通俗读物。这对他以后实验发明特别有启发。12岁开始,他就在休伦港――底特律的铁路沿线当报童,用卖报挣来的钱买实验器材和药品。?

  15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才使他得到了学习机会。一天他正在克列门斯山车站等待换车,站长麦肯齐的三岁儿子在铁道上玩耍,突然一列火车呼啸着冲过来,眼看那小儿要丧身轮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爱迪生冲过去抢出了那孩子。麦肯齐为了报答他的救子之恩, 决定向他传授电信技术。这可能就是他走上发明之路的起点。因为多年的磨难,已使他比别人更加懂得学习机会的可贵。?

  法拉第(1791―1867)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是他使电磁学成为体系,是他 使银、镍、汞等金属变成蒸气,而又使氯、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变成液态。他一生的发明不胜枚举,是与牛顿齐名的伟大科学家。晚年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嘉奖,搬进了国家作出巨大贡献者的“荣誉之家”。?

  然而你是否知道,法拉第却是一位从小未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穷困一直将其排斥在校门之外。他所听取的每一次讲课都是历尽磨难换来的。?

  法拉第生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父亲是个铁匠,后因健康状况恶化,已无法承担这一体力劳动,再加上物价上涨,法拉第一家逃难到伦敦去谋生时,只能住在马车店的二层,连面包都吃不饱。12岁的法拉第只好到一家书店去当装订工,挣钱糊口。16岁了,还无缘进学校的大门。当时他听说在一位学者的家中经常举行自然科学讲演会,他想去听。可每次入场 券要一个先令,相当于买20公升小麦的钱,他哪里拿得出。但他还是到处借钱坚持去听课, 并且把听课的笔记,加上插图,装订成自用的教科书。不料,就是这本“听课笔记”成了他进入学堂的敲门砖。一位叫丹斯的学者被其精神所感动,为他弄到了可以连续听皇家研究所戴维教授的讲堂门票。由此,决定了法拉第的人生之路。?

  用法拉第自己的话说:“我不知自己的童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但如果没有那样的磨练, 我也不会懂得这每一次听讲的价值,也不会为争取做一名学者的雇员而吃尽多年的辛苦与屈辱。”?

  的确,法拉第在20岁之前就给当时皇家研究所所长班克斯勋爵写信求职,当然得不到回音;后来他又给戴维教授写信,并把听课笔记一同寄去。截维尽管回了信,但却无法安排这 位没有学历者的工作。直到戴维的眼睛受了伤,无法读书写作,他的助手又辞了职,他才用 每周25个先令,雇用法拉第为他的助手。当时法拉第23岁,这时他从“小伙计”、“装订工 ”迈向学术界的第一步,开始走向辉煌。?

  看来,孩子受点磨难,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