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澄清:DOA其实就是DEHA
详细内容
在由聚氯乙烯食品保鲜膜引发的对相关国家标准滞后的责难中,国家卫生、质检机构的有关人士曾出来澄清:国家制定的有关聚氯乙烯食品包装的国家标准与 国际标准是同步的,国家标准不允许使用DEHA[二 (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增塑剂,只允许使用DOA(己二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等无害增塑剂。是非究竟如何,记者昨日采 访了长期生产增塑剂的企业厂长和研究增塑剂的中科院、高等院校的部分专家,他们对此持有异议。
DOA就是DEHA
令人不解的是,不知从何时何地,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官员和新闻媒体形成一个观点,聚氯乙烯食品保鲜膜对人体有害成分是DEHA,而国家标准规定允许使 用的DOA是无害的。记者查了一下这个国家标准,在国标《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 (GB9685-2003)的增塑剂篇幅中,DOA确实列在第一位,DEHA没有列在其中。但是,`食品保鲜膜风波`以来,江苏宜兴分水助剂厂厂长周永芳 几次找到记者,指出DOA就是DEHA,只不过是这种增塑剂常用这两种英文简称,中文名称也有好几个,如二(2-乙基己基)己二酸酯,己二酸二(2-乙基 己酯),常说的己二酸二辛酯也是这种增塑剂。记者为此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同时请教了几位专门研究增塑剂的专家中科院化学所孙文华研究员、北京化工大 学龚浏澄教授、江南大学蒋平平教授,都证实了这一点。龚浏澄教授对记者说:`对,DOA就是DEHA,目前国内把它搞混了,作为化工专业工作者有责任澄清 它。`
记者注意到,一些在我国境内投资生产聚氯乙烯食品保鲜膜的日韩企业,在这次事件中为了应付舆论和检查,也打了马虎眼。他们称自己所用的增塑剂是中国国标允许的DOA,不 是DEHA。
周永芳厂长说,我真为这些官员不知道DOA就是DEHA、在新闻发布会和媒体上说出诸如DEHA有毒而DOA无毒的无知言论而感到汗颜;为国家标准中允许DOA最大用量为35%、使DEHA继续危害消费者而感到痛心。
DOP比DOA嫌疑更大
记者采访蒋平平教授时了解到,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对与人体接触增塑剂的禁用品种,一是含重金属的品种,另外一种就是带苯环的品种。长期以来增塑剂主要 以邻苯类产品为主,但随着DOP在食品、医药工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它的毒性也越来越重视。有人发现,当人们输入在聚氯乙烯塑料袋内贮存的血液 后,在人体内,特别在肺部内发现有DOP产品存在。198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DOP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其结论是:DOP是大鼠和小鼠的 致癌物,能使啮类动物的肝脏致癌。于是,关于DOP的毒性引起了全球的注意。尽管是否会使人致癌的说法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潜在的致癌嫌疑,各 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美国环境保护总局根据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已经停止了6种新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工业的生产 ,DOP只限于在高水含量的食品包装使用,肉类包装必须使用其它无毒增塑剂产品来替代;瑞士政府已决定在儿童玩具中禁止使用DOP;德国在与人体卫生、食 品相关的所有塑料制品中禁止加入DOP;日本在医疗器械相关产品中禁止加入DOP,仅限于在工业塑料制品中应用。
周永芳厂长说,根据欧美日韩等国的研究结果和颁布的标准,DOP(DEHP)比DOA(DEHA)危害更大。如欧洲食品安全机构EFSA规定,在人 体内DEHA浓度达0.3毫克/千克以上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而DEHP的浓度达到0.05毫克/千克以上就被认为是不安全的。若论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周永 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DOA好比是小偷,DOP则是蒙面大盗。`
输血袋也含有DOP
记者了解到,DOA、DOP目前均为在国内聚氯乙烯食品保鲜膜广泛应用的增塑剂品种。特别DOP是用量最大的增塑剂品种,而且大量用于食品包装产品 中,国家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也把DOP列为可用于食品包装的增塑剂品种之一。更为严重的是,国内许多输血袋、医疗用品都是含有 DOP的聚氯乙烯制品。
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已经用柠檬酸酯类、环氧酸酯类等安全环保增塑剂作更新替代产品,纷纷出台在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等与人体接触的制品中禁 用DOA、DOP的标准和法规,而在我国国家标准中,还明文规定允许使用DOA、DOP。虽然这些增塑剂品种是否致癌尚无定论,但由于我国的相关标准滞 后,由此引起了国内许多塑料制品出口受阻、而含过时增塑剂的产品大举入境等一系列问题,解决我国增塑剂标准滞后问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