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运输包装专区>面向节约型社会的现代物流中的运输包装(三)

面向节约型社会的现代物流中的运输包装(三)

详细内容

三.结论

  1.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中国的现代物流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大有发展潜力。其出路在于构建相适应的运作模式,产业结构形式,提高技术含量。

  2.包装技术是现代物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物流效率与经济价值有较大影响。同时,包装在资源利用方面也承担了重大的社会生态压力。包装的优化管理与设计是提高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3.运输包装的基本目的,就是保证产品在使用时能执行其预定的功能,必须使被包装物的形态、功能、结构等从出厂开始,经运输、存储、装卸最终送到用户手中为止的全过程中得到的可靠保护。设计合理的运输包装不仅能够防止产品因压力、振动、冲击而产生损坏,而且能防止因盗窃受损,可避免受自然因素的有害影响。体现产品包装合理性的第一要点是能保护产品的价值,并便于装卸和储运;第二要点是包装物的经济性,不规范不合理的结构尺寸势必会增加运输和仓储的费用。运输包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物流的运作效率和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全与减损程度。

  4.现代物流平台中每个环节的直接利益侧重点有所不同。流通中心、零售商和承运商最关心的是搬运的效率问题。他们并不最关心搬运过程中的保护问题。而包装供应商最注重的包装的保护作用,而非包装搬运效率。由于他们价值取向的分歧,就会导致物流供应系统并不能最优化地运行。这说明,物流包装的整体规划与控制十分需要。

  5.物流包装业需要一种有效的包装规划方法,以使自己的包装材料和物流成本达到最低。如考虑:选用更好更经济的初始包装;减少需要作二次包装的物量;研究新的集装运输模式;优化运输组件中的托盘位置和提高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等。

  6.为了使单元运输成本最小,再要使空间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当每个包装箱中的产品数量增加时,运输成本就会增加。然而随着每个包装箱中容纳产品数量的增加,包装材料成本就会降低。如果运输成本的增加值不超过包装材料成本的降低值,包装的总体物流成本就会下降。所以,一个综合考虑了空间利用最优化和成本最优化的有效包装设计规划至关重要。

  7.由于缺少公开发表的研究材料,缺乏有效可靠的包装评价数据收集技术,包装多因素评价技术上还存在困难,加上物流链中的合作单位缺少提高整个物料供应链运作效率的热情和迫切性,目前国际上基于现代物流平台的运输包装设计与管理方面尚缺乏统一而有效的技术方法和评价工具——这就是需要物流包装界进一步努力研究的重点问题。

附录 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与建设措施

1.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证。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曾培炎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紧迫任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紧紧地抓住重要发展机遇期,全面建设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包括进一步实现GDP翻两番,能源消费只翻一番甚至更好一点的目标。这样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央所提出的现代节约型社会,体现了一种创新思想,即将整体预防的反浪费战略持续运用于国民经济生产和人类消费方式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减少对人类因资源环境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对国民经济而言,要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所有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资源产出效率的国民经济体系。

  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系统,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机制、资源节约体制等。

2.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要从国家层面上深刻理解与认识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它应包括五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节约——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要养活13亿人口,必须重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2)能源的节约——从家庭到工业生产,都要重视能源的节约,更要重视能源效率的提高。(3)水资源的节约——目前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400多个城市属于缺水城市,其中12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4)材料的节约——钢铁、水泥、铝、铜、化纤等是我国需要大量消耗的材料,仅以钢材为例,我国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用钢材55公斤,而国外仅用不到40公斤。(5)生态环境容量的节约——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容量内实现更大的发展。

  只有通过从上到下的宏观规划与整体设计,才能实现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节约型社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工作内容:第一,要关注自然资源(这包括能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看产值利润。这涉及到科学技术开发方向的转变,经济活动的运行管理规则的转变,甚至包括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第二,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总会出现大量“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能否通过处理再次成为加工的原材料至关重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建立新的资源观,将废弃物再资源化活动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门类来培育、扶植,要把“废弃物”作为资源库,与“水”“土地”“森林”“矿山”等同样看待。第三,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系统的运行中,总还会有一部分废弃物最终要排入自然环境。这些物质与自然环境是否亲和,会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危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废弃物的无害化活动是非常必要。这也需技术的支持,需要运行规则的支持,否则它也不会成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多只能成为政府财政的包袱。

  曾培炎最近强调,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民动员是基础;资源节约利用是重点;科技进步是关键。他说中国将大力建设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创建一批节约型的城市、节约型的单位、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做好典型示范,及时地总结推广。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活动,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族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节约成为全社会的一份自觉行动。全社会要防止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消费的现象,完善政府投资和经济型投资,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纳入到政府的节能运动。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的评价体系,落实资源节约的工作责任制、完善法律法规;抓紧修订节约能源法、制定能源经济促进法,出台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以及政策。同时,严格管理,加强监督,加大执法和司法的力度。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也指出,当务之急是全民树立节约观念,全社会达成节约共识。同时,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还要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各级领导带头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加强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他强调首先要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制造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其次,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

  在建设节约性社会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制度、企业各自的作用:(1)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包括机关、学校乃至家庭,各种社会组织都自觉地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降低资源能源消费。(2)制度建设——将个人自发的节约行为,上升到规范的行为准则。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一个号召、一项措施可以实现的,而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来实现。(3)企业组织——将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分散的企业行为,转化为高效、产业集群式行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制订出科学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又是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的国家,处于一个初期发展阶段,必然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这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紧迫。《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做好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制度保障以及组织协调等七个方面共35项具体工作,是上海市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

3.资源能源节约的现状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和损害,使人类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治理,形成另外一种浪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人类最终会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永续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无争的方向,这种向资源能源利用的回归,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使其再生、与之共生的可持续能源利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德国,去年8月,该国就出台了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对2000年出台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保证20年内为可再生能源电力给予一定的补偿。新法规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0%。德国继续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200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0%。比如,就太阳能而言,每年辐射到我国的太阳能理论储量达到17000亿吨标准煤,这些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