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让土地变肥 让作物增产(一)
详细内容
严峻雄心勃勃,想让他的有机肥造福中国农业。记者张?摄
人物档案
姓名:严峻;
职务:武汉裕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生辰:1941年3月;
籍贯:湖北武汉;
爱好:摄影。
乌黑的头发,戴副眼镜,66岁的严峻看起来好像只有50岁。他性情外露,毫不掩饰自己,谈兴所至,神采飞扬,说到颓丧之事便唉声叹气。
他胸怀壮志:“明年,我的有机肥料,销售额要突破5000万元,比今年翻十倍。”他强烈的进取精神,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花甲创新业 资助有机肥科研
1981年,严峻也从“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的劳动服务公司下海,在汉正街做纺织品贸易。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人都还不能穿上太高档的服装。严峻从国外引进一种“仿毛型华达”面料,实为化纤,穿起来像是纯羊毛,显得很有身份。这种面料的服装保持了近10年市场旺销,严峻每年的销售额都超过1000万元。
1999年,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严峻,参加了一项“关于加快实现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建议“的议案。议案中谈到,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有些农产品危及市民健康。在走访农科院所时,严峻遇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专家胡正嘉教授。
他们就化学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问题进行热烈讨论,胡教授说:“土壤不但要有肥力,更重要的是土壤里的有益微生物更有利于环境与农作物健康生长。”这次谈话启发了严峻,他想到完全可以利用胡教授的技术、知识力量,办一个科研机构,研制这种无害的有机肥料。
2000年,严峻拿出30万元资金和自己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用来做科研所。
倾尽浑身力 “成果”变产品
研究所办成后,不到3个月就研究出来了“复合生物有机肥”等5个产品。严峻赶紧拿着产品到省、市有关部门鉴定,得到答复却是:“你这是实验室成果,不是中试产品,不能纳入鉴定范围。”
“中试”是在产品大量生产前,小规模试产的阶段。严峻好不容易托熟人租下一家啤酒车间,花费50万元做装修,使之符合“中试”条件。
当第一批中试产品生产出来,严峻兴奋地再次拿到省里去检测,终于全部通过。但是,生物产品要做防变异性试验,就需要在3个县做2年的大田实验,看实际效果如何。
大范围的实验,需要高额投入。为筹集资金,严峻只得拿自己的三家公司想办法,实在筹不到钱,又牵扯了自己的大量精力,他只好忍痛关闭了两家,转让一家。他全情投入,成立武汉裕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研究产品“有机肥料”。
“我虽老大不小,但还是会和我的高科技产品一起,在这条艰难的路上继续前行。”严峻的语气里,无奈中充满希冀。2年后,这3个县试验结果揭晓:增产效果显著。
高高的门槛还在后面。因为这种有机肥料和食品安全直接相关,必须通过国家农业部的检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4年,严峻的复合生物有机肥终于取得了农业部颁发的三个准字号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