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那些坑:张杰自曝:我价值1000万的创业之坑(一)
详细内容
我第一次创业做的是K12,说白了大家都接触过的中小学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班。这个行业的需求相当明晰:提分、升学。目前两种主流辅导模式:班课,一对一。坑主第一次创业做的就是一对一,这个辅导模式是从家教延伸过来的。这个行业和咖啡店行业非常相似,规模很大(中小学市场就几千亿一年的规模),但又极度分散(最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超过1%)。
小成在于把握住了行业的风口,虽然晚点,但毕竟还是在风口上享受了点行业红利。
创业初期没有任何资源,反而能专注,踏实做好区域市场,服务好客户,虽然规模化的问题没法解决,但是对于当时专注于一两个校区足矣。
其实在09年底自己梳理做10年规划和总结的时候我已经对行业有些危机了,能够判断出这种营销驱动型的模式会不长久,但是,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足够勇气放弃快速增长去转型。面对诱惑自己不够坚持。因此也埋下了自己后面失败的伏笔。
不重视产品,和上面第3点是一致的,在产品方面不够坚持和投入。完全就是在营销端下功夫,因此随着学员增多,客户投诉和不满意越来越多。这是基础产品不做为带来的恶果。因此老学员丢失、续保率低等症状也体现出来。维持规模越来越累,而不是越做越轻松。这样更别提模式的可复制性了。
有了资本的介入,呵呵,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终于大家开始承受副作用,前一阵咱们群里也在流转新东方的俞老大的危机,是最直接的体现。整个行业遇到了大拐点,造成这个拐点的原因众说纷云。综合有这样几个:
第一,成本逐年高升,房租、人员成本、营销成本、还有竞争激烈的价格战。
第二,需求摆在那里,但是对应的供给不足,无法产出足够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质量下降带来的家长理性回归。
第三,资本的注入让这把火烧的更旺。
第四,多年的扩张导致了很少有企业能沉下心来去关注产品自身和如何解决规模化带来的教学质量把控问题。
第五,行业的一个优势是预收款,但也同时给老板和企业一个错觉,预收款当成是确认收入了,财务把控风险也出来了。于是,在11年底到现在,整个行业遭遇了寒冬。上市企业退市,私有化,机构倒闭、跑路不绝于耳。
因为前面的基础没打好,所以其实不适宜规模扩张,而应该在那个时候回归产品和基础标准化的工作。但是我选择了融资,希望用快速发展来掩盖标准化和产品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是最大的一个败笔。融资后精力和进度就更不能稳下来做好基础工作,也是这个决策导致了公司的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