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5年:涉足20多行无一做大(一)
详细内容
一成年便顶替父亲进入渝州汽车修理总厂,不安分的他总想创业,从1983年开始弄小作坊做豆腐干起,卖过袜子、毛巾,搞过汽车线路运营,也办过养猪场、卖过越南绿豆糕,还卖过缅甸酸茶豆,也卖过瓷器。25年间,他细数自己从事的门类不下20种,但直到现在,双鬓已经斑白的他还是一名创业者,正在做茶叶贸易,并在南川一茶厂参股。家住渝中区大坪的黄晓辉(应其要求用化名),50岁左右的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10岁以上,他说,这都是因为这么多年被生意折磨的。
“1983年自己弄个小作坊做豆腐干,虽然生意好,但后来迫于父亲的压力,关门大吉。”黄说,此后到1993年前后,虽然小打小闹做了一些事情,但都被父亲叫停。“父亲是个工程师,总认为做生意是不务正业。”但到了1993年,被生活条件所逼,黄晓辉便利用周末的时候做点小生意,提着袜子满街卖。
“直到有一天,进货的时候发现丰都的一个商人要1000条毛巾,于是我也要了800条毛巾,然后直接坐船到长寿。”黄晓辉说,只有2天,进价0.6元一条的毛巾卖价2元一条。一笔生意赚了上千元。“我当时的工资每月不到100元。”按理说,黄晓辉该从此发家,但就在几个月后的春节,黄晓辉浑身上下仅剩余 0.2元钱。原来,回来后,他把赚的钱给儿子做了套西装,给母亲买了件200多元的衣服,然后喊朋友大吃了几顿,然后就没有钱了。
怀揣0.2元的黄晓辉在春节的街上乱走,突然看见电线杆上的广告,说成渝高速路刚开通,征集民营资本参与运营。胆大的黄晓辉说服一个朋友抵押自己的房屋去借钱购买了一辆汽车,并获取运营执照,跑起成渝两地的客运。刚好1年时间,线路整治,单车不能上路,必须挂靠集团。最后通过争取,改成了重庆到都江堰的客运,并且可以随地停靠。黄晓辉感觉到这里面政策风险大,于是连车带牌照一起出售。“净赚了4万元,关键是牌照值钱。”
这次赚的钱,当时就想再做点什么事情呢?黄晓辉在一个朋友家吃到了越南带来的绿豆糕,“当时觉得味道不错,就约了几个人,一起去越南进货了。”黄晓辉说,最开始心头没有底,进的货少,谁知道回来后市场反应好,于是就大规模进货,从1995年前后,到2003年,绿豆糕生意一直不错。“重庆就我一个人做越南绿豆糕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