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大学生创业>豆芽咖啡馆:重庆第一校园咖啡连锁创业记(一)

豆芽咖啡馆:重庆第一校园咖啡连锁创业记(一)

详细内容

  四年前,徐涛还是青涩的大一学生,初入校门的他就发现大学生活与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径庭。为了独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还干过卖电话卡、摆地摊等小生意,同时也做着一些属于青春的冒险和新鲜的梦,他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三个志同道合、同校同级却不同班的朋友。徐涛最先有创业的想法,可是项目却不确定,但他很喜欢咖啡馆的感觉:舒适,安静,美好。他把这个想法和三位小伙伴说过之后,大家一拍即合,都觉得这就是他们要做的“新鲜事儿”。

  咖啡是时下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钟爱的休闲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学却完全是一块空白的市场:西政内外没有一家咖啡馆。既然有需求,那这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商机。

  创业初期他们拼拼凑凑一共投入八万元,加上后期装修一共十万元,就这样把豆芽咖啡馆开起来了。

  谁也没想过豆芽咖啡馆会如此红火,随便一个西政人都能准确为你指出豆芽咖啡馆的位置。而这几位创始人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可是他们又从未趁热打铁,快速扩张,而是客观分析,合理选择,这种谨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别忘了,他们可都是年轻人!

  徐涛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脉广,朋友多,他们想通过朋友的光临带来更多的顾客。开业之初每天都有许多朋友过来,但是真正来消费的却很少,朋友之外的顾客就更少了。徐涛回忆,第一个月很热闹,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几十块,或者一百多块。三个月下来,平均每月亏损6000元。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否定了通过朋友带朋友增加顾客的被动方式,而是主动出击。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当咖啡馆的整体模式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时,才会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整体模式是强调咖啡馆的产品、环境以及服务,顾客的深层次需求则要注重体验。于是,豆芽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

  对于产品,他们一开始有太多想做的东西,以至于菜单都变得天花乱坠。但他们后来发现产品不应“多而杂”,而应“少而精”,于是他们根据产品的销量进行调整,将销量不高的产品果断淘汰,专注做精品。

  同时,他们舍弃了最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营销的“理想主义”模式,落地现实,结合咖啡馆的特性,除了进行常规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营销外,这里还会固定举行电影欣赏活动,放映人文电影,不定期举办手工课、摄影展、民谣音乐会、咖啡沙龙等活动。他们会像一般的学校社团活动一样在校内张贴海报,每次活动几乎都有一百多人,这也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