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开展O2O的三条死胡同(一)
详细内容
时近年底,眼看着很多O2O企业纷纷登上财经版头条,许许多多传统行业的老板再也坐不住了,纷纷以喝茶、吃饭、叙旧的名义找我聊天取经,咨询传统企业如何做O2O进化。
我不是一个理论派,在做验光车上门配眼镜之前,我开过饭店,卖过酒,搞过美容院,也参与过民营医疗。但是历时最久的就是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眼镜设计、制造与贸易行业。作为一个80后,真真切切的经历和体验了传统行业人对互联网从不屑,到恐惧,再到积极参与的全过程。
占了年轻的便宜,思维还算跟得上时代的变迁,我勉强踩准了O2O的台风口,用了近5年的时间,虽然没有像美甲和鸭子那样看起来飞得很高,但是也着实积累了不少用户。在被风投追捧的O2O创业群中,也算为数不多的已经赚钱的公司之一吧。所以,借着年底各大媒体盘点的时机,也把这五年来的遭遇和摸索到的道道与大家做一个分享与盘点,尤其是过程中我所走过的那些死胡同。
死胡同一:唯“资源”论
传统企业向O2O进化,主观上最大的源动力可能就是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比如对于制造型的企业来说,觉得自己是工厂,所以在“唯低价不破”的电商时代,自己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再比如对于传统的渠道类企业来说,觉得自己有如此庞大而成熟的线下销售网络,那么O2O起码已经解决了offline这个重要环节,online部分只要找几个做网站的就能全搞定了。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源”实际上是制约传统企业向O2O进化的最大障碍。
在我做验光车上门配眼镜之前,曾经是一家世界级巨头型眼镜公司的老大,当在欧美等市场占据霸主地位的时候,轻飘飘的认为有如此之大的设计和制造资源优势,为什么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来颠覆一下中国眼镜零售市场?于是草率的拿了一千万在国内注册了一家内销公司,全球招聘了最顶级的市场、营销和管理人才,信誓旦旦的要吞并偌大的中国眼镜零售市场。
要知道,在中国,任何一家在传统工业时代有所成就的制造或贸易型企业,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专注。而我之前所在的这个巨无霸式的眼镜集团也不例外。虽说拥有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眼镜设计团队,但是由于数十年来服务的都是欧美大型连锁眼镜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而这些自有品牌大多是隐藏在眼镜零售商的高端品牌背后,用中底价位走量的。也正因此,公司所拥有的强悍设计能力,实际是非常集聚和狭窄的。对于更高端或更低端的设计制造是不具备掌控力的。如此一来,强悍的资源往往成为了障目的那一片叶子,从此看不清整个市场的全貌。于是,再高级的人才,再牛B的策略,也阻挡不住一个片叶障目的巨人被复杂的市场地形绊倒。就这样一千万的资金几乎全部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