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了解市场>“配套”创业:大树底下好乘凉(一)

“配套”创业:大树底下好乘凉(一)

详细内容

有大企业的地方,就有配套企业的身影。当“主角”们在国际市场上大红大紫的时候,这些小企业在身后成了最容易被忘记的角色。但对于许多仍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做一个“配角”,未必是件坏事。

  

  丁峰是青岛一家机械加工企业的负责人,他的企业创立于2000年,专门为松下电子进行流水线制作安装。“我很庆幸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站在巨人的‘脚下’,才能顺利地发展到今天。任何企业创立的时候都很困难,我们也不例外。2000年的时候,全国上下都在喊造品牌,我们也在很多方面尝试过。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优势,造品牌对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而言,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2001年的时候,丁峰的企业依旧是惨淡经营。生存的压力使他不得不思考企业的未来。恰在此时,《青岛晚报》一则“世界500强美国爱默生电子落户青岛,配套海尔家电”的新闻进入了他的视线。“当时我就想,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来为海尔服务,总该有原因吧。”他随即查阅了大量配套企业的相关资料,并最终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

  丁峰为企业发展制定的第一步战略就是“找棵大树先乘凉”。他说,“依附于大企业生存,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过跟他们的交流,学到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自身稳定的业务,维持企业发展。”

  到2003年底,企业发展稳定,业务量稳步提升。然而新的问题摆到了丁峰的面前:大企业由于家大业大,资金流转缓慢,对于配套中小企业往往采用延期支付货款的方式。对于一些家底殷实的企业而言,支撑一年半载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家小企业而言,日子异常艰难。“2003年,我们为青岛本地的一家冰柜企业做流水线安装,大约有300万元工程款,要到2004年年中才能付清,这对于我们几乎是致命的。”

  “300万是个不小的数目。但是我们又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只好与那家大企业对簿公堂。”官司打赢了,但丁峰依然高兴不起来。大企业以短期预算没有这项开支为由,坚持拒付货款,而法院判决那家冰柜企业以等值产品抵债。望着几百台冰柜,丁峰知道企业再次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在与大企业的对话中,我们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就企业而言,我们应该是平等的业务关系。”这个问题困扰着丁峰,他把所有事务交付下属处理,只身去了日本。

  在企业配套生产方面,日本创造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生产的典范。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承包关系具有多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形成金字塔型系列化生产体制,密切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使中小企业具有规模效益,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密切结合的生产方式让丁峰兴奋起来。“当时我突然明白: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不应把自己放在一个讨饭者的位置,而应该寻找一个双赢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