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名牌”达芬奇事件给企业的营销启示(一)
详细内容
被央视曝光的“假洋名牌”达芬奇,是国人们最近的主要聊天对象。从坚持自己是原装进口,达芬奇方面各种不让人信服的解释,接着女董事泪洒新闻发布会现场,但是市场不相信眼泪,消费者不接受被蒙骗,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你家的达芬奇退了吗?”这应该是时下最流行的问候语,不过这句话一般人也没机会说,因为达芬奇是世界“顶级”家具。类似上海汤臣一品之类的豪宅,才与其匹配,随着央视及各大媒体的曝光,达芬奇走下神坛,拨开了披着的洋品牌外衣。
透过达芬奇事件,企业应该得到哪些营销启示呢?
品牌要用诚信支撑:海尔85年砸冰箱事件无疑是一个最贴切的铁证。事件经过: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冰箱虽然不影响冰箱的制冷功能,但外观有划痕。
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这一砸,砸出了一个世界名牌,砸出了消费者信任,也帮助海尔走向世界,践行自己真诚到永远的品牌DNA。
反观现在的一些企业,不是国外的,想办法取个洋名字,在国外注册个公司,有些甚至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之后,为了例证自己是洋品牌,将工厂建到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一来佐证自己是舶来品,二来降低劳动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称,像“达芬奇”这样涉嫌冒充国际品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也已经不是一两起。2006年,号称源自德国的欧典地板,被证明所谓“德国总部”子虚乌有,代工厂就在通州;2002年,所谓丹麦国际知名品牌音响“香武仕”,其实是东莞卢村的“地方特产“;至于打着意大利旗号的服装更举不胜举。
笔者真为这些企业家的智慧折服了。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市场大浪淘沙,终究会把这些披着洋皮的,将诚信置之脑后的企业钉到耻辱的十字架上。
品牌要用质量来诠释:adidas、nike等国际品牌,很多都在中国生产,并且与其在国外工厂生产的价格差异不大,这得益于其过硬的质量。消费者选择他们,不仅面子上能满足,其质量也能有保障,这与大家对达芬奇国产的态度大相径庭。这也是国内企业应该反思的地方,是消费者真的崇洋媚外呢,还是我们的内功没做好?
例如洋奶粉一骑绝尘的涨价,消费者为了省钱都去澳门采购,都影响到澳门儿童的成长了,当企业喟叹市场难做的时候,扪心自问一下,你把消费者放到心里了吗?不是消费者不信任国内产品,而是国内企业没给消费者足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