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被动”的财富之旅(一)
详细内容
“我其实是被动的,”余秋雨的声音有点急促,“当时我拿到了一大笔稿费,240多万,上海六百(徐家汇商城前身)那时还是个很小的商场,离我家不远,我与他们熟识,他们彼时希望借我文化界名人的身份参股,以提振一下大家对上海六百未来的信心。”
这是2009年11月5日,台北圆山饭店,余秋雨参加一场文化论坛前接受笔者专访。有意思的是,此时在中国大陆,他正以“财经红人”的角色被人们热议。这源于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徐家汇”) 在此前10天成功过会,离挂牌上市只有一步之遥,而余秋雨位列公司第十大股东(占比1。5%)。
余秋雨入股徐家汇是在2001年底。上海六百“为规范股东结构”,解散了6年前成立的职工持股会。509名员工共持有的上海六百24。5%的股权,转让给了两家公司和包括原自然人股东在内的35个自然人股东,余秋雨便名列其中,持有82。5万股,而经过之后数番的股本转增,上市前余秋雨持股数约518。6万股。按照2008年徐家汇0。5元的每股收益并给其40倍市盈率,上市后股价超过20元,这也意味着余的账面财富将超过1亿。
徐家汇商城招股书说,由于外部投资者不足以受让清理出来的职工股,所以鼓励内部管理层认购。这里面的潜台词是,职工股必须清理。依据当时一条并不成文规定,不受理职工持股会或工会作为股东或发起人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
按照余秋雨的说法,他出于“交情”和“道义”,被动认购上海六百的股权,没想到开启了他的资本市场之旅。不过他不肯明说,他提及的“他们”到底是谁。
“这么多年你不关心当初的这笔投资吗?”
“不关心。”
“股东大会也不参加?”
“我从不参加。有人找我签名、代我参加,我也不看文件,直接签名就是。”
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余秋雨补充道:“前些时候我和妻子马兰坐车经过徐家汇,不经意中看到车水马龙,于是随口问了一句马兰:我们是不是在里面还有点小投资呢?”这句补充多少有些矫情。徐家汇商圈 这个如今日均人流量超过70万人次的上海副中心繁华商圈,在余秋雨眼中似乎突然间拔地而起。而2008年利润就超过了2亿元的徐家汇商城之前启动上市计划,余秋雨不可能毫无所闻。明明是第10大股东、第6大自然人股东,却非要表现出来一派“局外人”的模样。这似乎一向是余氏风格: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他不愿意站在风暴中心。“我没有任何兴奋感。我对财富看得很淡,也不想陷入任何漩涡,”他说。可是他愈向外界表明自己一身清爽,效果越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