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增收对策研究(一)
详细内容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影响了农民增收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就业困难、农产品价格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发展难度加大等方面。其中,农民工成为首先也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出口订单大幅减少,许多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裁员,农民工资收入减少,许多在外打工多年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的压力骤然增加。不少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均大幅减少。
金融危机的蔓延还使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国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降,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国内粮食之外的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
二、国外应对金融危机、提高农民收入的经验
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经历金融危机考验,那么它们在危机中又是如何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呢?
美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1929年,美国爆发了世界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危机爆发后,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跌到了历史最低点,大量小麦被当燃料烧,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中。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罗斯福首先实施了民间资源保护计划,吸收城市和农村失业人口,从事植树造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等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整个社会就业面。同时,罗斯福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认为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是构成大萧条的原因之一。他授意农业部长拟定《农业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并于1933年获得通过。法案规定,由"联邦剩余商品公司"负责收购全部未能售出的农产品,或者使农民减少种植面积并由政府对休耕的土地给予补贴,法律授权"联邦土地银行"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增加对农业的优惠性抵押贷款,协助农民改善借贷处境,减轻债务负担。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用补贴、重税、协定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美国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从实施效果看,农产品价格提高的速度比非农产品要快,农民的经济状况较之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之后,美国先后数次出台和修改《农业法》等法规,以便更好地实现粮食产品价格的稳定,保持工农业及其工人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性。
英国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英国处理"农民工"就业问题经历了长达400年的漫长时间,经历了包括"大萧条"在内的大小几十次金融危机,虽然没能在金融危机中取得卓越的成效,但其长期积累的经验却使欧美其他国家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时间大大缩短。圈地运动后,英国大量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随着"农民工"增多,英国政府开始用疏导的方式解决"农民工"就业,实行了"斯宾汉姆制度",对收入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政府予以财政补贴。同时,为失地"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逐步顺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英国还先后出台了《伊丽莎白法》、《失业工人法》等法律,实行了"济贫税",规定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可靠和稳定的制度保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为舒缓"农民工"城市就业压力,采取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措施,即通过发展"农工综合体"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这个措施在英国实施以后,非常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在"农工综合体"就业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10%。至此,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英国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当前,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由于农业生产对危机的反应有着明显滞后性,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