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引领农民工走上创业再就业之路
详细内容
吴忠市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及时调整、出台一系列政策,抓创业促就业,团结带领农民工共渡难关、化危为机、跨步迈上再就业之路。
优化环境,为再就业创建良好氛围。
市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再就业环境,搭建就业平台,牵线搭桥搞好服务,提升农民工再就业信心。建立了劳务用工免费信息中心。在吴忠电视台、《吴忠日报》和吴忠党建网等网络媒体,及时向社会发布劳务用工信息,为农民工就业提供免费就业信息。成立了劳务输出中介点。全市组建劳务派遣公司147家,建立劳务输出基地53个,成立劳务协会49个。1-5月份,劳务输出16.8万人。定期为农民工召开专场招聘会,每月19日举办一场"春风行动"暨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先后有161家次用工单位提供各类岗位1815个,应聘求职人员1900人次,签订了意向性协议1390人,满足了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的需要。开展了农民工专项维权行动,聘请专职律师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及拖欠工资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成立了"农民工权益维护站",开设24小时维权热线电话,为农民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服务。启动"万名农民工援助行动"活动,帮助3000名农民工实现就业、帮助2000名农民工补签劳动合同、帮助农民工讨回欠薪2000万元以上、帮助1500名困难农民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帮助1000名农民工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帮扶创业,为再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针对农民工这个有技术、有知识、见过世面的特殊群体,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工字号"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确定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落实了主管领导、责任部门,科学安排、正确部署,积极引导,利用农民工掌握的技能、积累的资金,在场地、税收、贷款、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帮扶创业。建立基地引导创业,挂牌成立了全区首家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业再就业基地和2个"工字号"创业带动就业基地,优先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76人。就地转移增加就业,鼓励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办餐饮服务业。力争到年底放贷达到7500万元,带动就业5000人以上,年内实现培养400个小老板、培养400个小企业、开发400个创业项目、创造4000个新岗位。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登记求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50%。依托创业园,市区乡镇建成党员、团员创业园87个,筹措党员帮扶资金473万元,落实各种帮扶项目131个,结成帮扶对子1842个,形成有稳定创业项目的党员2487名,带动农民党员增收264万元。
培训技能,为再就业拓宽岗位范围。
进一步把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作为扩大就业范围的主攻方向,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根据市场的需求,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把农民工培训成多面手,提高劳务人员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市、县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举办车床操作、挖机操作、司机、建筑、焊接等职业技能培训班88期,培训9150人。在义乌商贸城、新世纪商厦、明珠餐厅等多家单位挂牌成立了20多个职工(农民工)创业再就业培训实习基地,举办了泥瓦工、电工、焊工等职工技能培训班53期,培训8700多人次。举办阿语翻译、手工艺制作、清真厨师等具有吴忠回乡特色品牌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560人,让劳务人员走民族特色的就业之路,打响"阿语翻译"和"回族厨师"两个特色劳务品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69批次,使6467名农民工拿到职能鉴定证书。通过培训,使农民工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促使农民工快速跨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再就业之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