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下岗创业>天津市民高建新自主创业 糖堆儿生意节节“高”(一)

天津市民高建新自主创业 糖堆儿生意节节“高”(一)

详细内容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酸……”可如果你吃的是高建新做的糖堆儿,那么绝不会为了口感上单纯的酸甜而纠结,单是看颗颗饱满的红果外均匀包裹的亮泽糖衣,你就能感受出它“酥、脆、不粘牙”的特点。一位下岗工人,用全家仅有的45元钱,选择了经营糖堆儿这种小本微利的生意。从最初的维持生计开始,一步一步将踏实苦干和现代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实现着自我,也成就了事业,将小小的糖堆儿做出了品牌,也做出了专利。

  45元钱和一辆自行车

  “高记大糖堆”总店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一号路,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火红的牌匾和窗口内的“糖堆儿树”相呼应,牌匾下方印着糖堆儿店创始人高建新的照片,除了这件店面,他还有2家分店。

  提到现在的成就,高建新一脸的平和,很难想象,当初他仅仅靠着一辆自行车、一个大衣架还有家里仅有的45元钱起家。高建新是家中的独子,30岁以前,他还是机床铸造厂里一位任劳任怨的普通员工。1987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和仅有1岁的孩子,高建新被单位以“旷工”的理由开除了,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当时的高建新想过很多挣钱的方法。1987年11月,天气渐渐转冷,为了节省生活费,高建新花了两块钱买回来一大捆废旧大衣架想当柴火烧。院里的邻居看见了,就问:“借我一个用,我把它烫上眼,正好能架着糖堆儿出去卖。”这句话却提醒了高建新,“最开始选择卖糖堆儿是因为觉得这一行不需要任何技术,小本儿生意,做到薄利多销并不难。于是就拿火筷子在衣架主干上烫几个眼儿,进点儿红果、白糖就卖上了。” 在家里蘸了三四十支糖堆儿,高建新就骑上自行车到小关一带的胡同里叫卖。第一天的辛苦让他尝到了甜头,拿着这一天辛苦赚来的钱,他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1种口味和1000元学费

  高建新一再强调,这一行是“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当初“不需要任何技术”的想法在日后的实践中被彻底打翻。“看着简单,熬糖可是件技术活儿,火候掌握不好要么翻砂要么就煳了,只有糖浆晶亮蘸出来的果儿才诱人。”高建新边说边迫不及待地找出当年熬糖用的两个大平底儿铜锅,“一个四斤一个三斤,你掂掂,一般人都拿不动。”

  最初的实践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就说熬糖,火候掌握不好不是翻砂就是熬煳,直接影响糖堆儿的质量。“实在卖不出去,就把它们二次加工做成红果酱,一家人一吃就得一个星期,直到胃里泛酸水。”高建新回忆着初创业时的苦涩,“为创出自己的品牌,我闯东北、下河南、上北京、去山东,到处求师学艺,经过长期的反复实验、摸索,才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糖堆儿系列产品,后来人们经常说的‘糖堆高’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