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彬:下岗工人成功创业的酸甜苦辣(一)
详细内容
她是一个下岗女工。
她把一个小门市建成彭山最大的粮行。
她做过很多“傻”事:在可以拿几千元“摆平”的事情上花了一万多元;同行的商品涨价,她滞后涨或者不涨,同行的商品降价,她马上降。
……
她叫袁学彬,她说“只有诚信才能成人”,她会永远坚守诚信。
“巨”款的考验
1996年6月的一个下午,彭山县方便粮行来了一名男子,男子直接找到袁学彬后拿出一张袁学彬亲笔写的欠条:“彭山方便粮行欠中岩挂面厂货款12600元”。男子小声对袁学彬说:“你只要给我几千元,我就把欠条给你……”
中岩挂面厂,刚和方便粮行建立合作关系。由于相信袁学彬的为人,挂面厂让袁学彬打了欠条。没想到,欠条掉了被该男子捡到。
给一部分钱就能收回欠条,相当于白捡了近万元。在1996年,这些钱够买一套住房。当时,她的大儿子已经结婚,并有了女儿;自己还有二儿子和三儿子,一家六口住在80平方米的宿舍,生活有些不便。
但是,袁学彬并没有给几千元收回欠条,而是及时通知挂面厂。为了让挂面厂放心,袁学彬找亲戚朋友借了12600元,还给了挂面厂,并要求对方出具收条。
带头下岗,她艰难创业
袁学彬在方便粮行的创业之路颇为不易。在中途她痛失爱人,自己也曾病痛缠身,但她坚持诚信经商,哪怕走得再累,也不去“抄近路”。
1993年4月,粮站减员,作为业务组组长的袁学彬主动下岗,借钱和三位职工创建了“方便粮行”。
创业的苦,难以想象。前两天,东西没卖出去,合伙人却走了两位。必须主动出击,第三天,袁学彬踩着三轮车,带着上百斤大米来到市场。一个上午,只卖了15斤。
“粮站的陈米,哪个吃?”村民的一句玩笑话提醒了袁学彬,她马上找亲戚借钱,到村上收稻谷打成米,然后运到农贸市场,一个上午,卖出去100多斤。
此时,摆在袁学彬前面有两条路:一是去农村收稻谷打成米,米质量好,每斤利润两分钱,而且累;二是到粮站进谷子打成米,米质量稍差,每斤利润四分钱,也轻松。袁学彬毅然选择了前者。
质量保证了,服务也不落下。不管天有多热,客户家有多远,楼有多高,袁学彬总是准时把新鲜的大米送到。
就这样,她的客户越来越多,事业也有了起色。
可就在此时,袁学彬的爱人患上心脏病,她不得不穿梭于医院和粮行之间,整天累得精疲力竭。不幸的是,16个月后,爱人还是走了,还欠下7万元。爱人的离去,让袁学彬备受打击。祸不单行,这时,她的腰疼痛难忍,行动困难,整个人萎靡不振。竞争对手传言,袁学彬撑不下去了,方便粮行要垮了。听到传言,她重新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