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融资模式成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一)
详细内容
相对于单个授信主体,采用商圈融资模式对中小商贸企业及商业银行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的格局。发展商圈融资,一方面放大了单个企业的信用,增强其融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征信成本,提高其为中小商贸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除鼓励传统商圈外,商务部还鼓励各类网络商城、社区、网络交易平台搭建虚拟商圈,并在商圈内开展经营主体信用认证和评价。
融资难是不少中小企业的切身感受,一直以来相关部门都给予高度关注。日前商务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商圈融资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部署推广商圈融资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分析认为,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经形成的商圈融资模式,此次在更高政策层面获得肯定,将为中小商贸企业融资指明新路子。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商圈融资在缓解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为商圈提供融资时,关键还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
“抱团”共探融资新径
“商圈”是指集聚于一定地域或产业内的商贸业经营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交易市场、商业街区、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要形式的商圈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小商贸服务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亿元以上交易额的商品交易市场达4500多个,10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达70多个,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近600个,规模以上电子商务平台约2.3万家。
但长期以来由于商圈内多数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用记录不健全,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严重束缚了商圈及商圈内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进程。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小商业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企业融资行为逐步市场化、商圈化的现实背景下,商圈融资就被认为是切合商圈内企业发展实际的融资模式之一,对于促进商贸流通,服务扩大内需战略,意义更为重大。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记者,商务部、金融部门等多部门合作为大型商圈、市场集群融资,可以大大提高中小型企业融资额度,缓解当前融资难问题。据悉,商圈融资主要包括商圈担保融资、供应链融资和商铺经营权质押融资。洪涛认为,不管哪种形式都需要商圈中的企业“抱团”,也就是需要商圈中的龙头市场或企业牵头,与银行或担保机构洽谈,融资后再把款项分给商户或小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