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网改造>可视化配网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可视化配网理论线损计算与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详细内容

  雒志刚田中苗许珉河南思达电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450008)

  李锦河南省信阳市供电局农电科(464001)

  

  摘要本文介绍了可视化配网理论线报计算软件的研制情况。系统使用控件技术实现配电网结构、参数的可视化录入,系统提供电量法、容量法、均方根电流法等多种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

  关键字理论线损可视化配网线损管理计算机网络

  

  l 前言

  通过实现理论线损的可视化计算,彻底解决了人工计算(或传统非可视化计算)中存在的计算工作效率低、运算精度差等问题。

  

  2 系统实现

  2.l技术方案

  可视化配网理论线损计算首先是要实现配网信息录入的可视化。可视化录入要求系统能够实现部分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图形化的参数录入界面,并将配网图以参数形式保存起来,提供显示和计算使用。实现配网信息可视化录入后,用户只需要构造出配网结构的示意图,并为图中的各种设备设置准确的参数,计算机就可以使用这些数据进行运算计算出配网线路的理论线损。这部分功能没有在现有GIS系统基础上进行开发实现,而是自己编写程序实现,目的在于使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实现时充分注意了功能模块的独立性,将本功能实现为一个语言无关的独立模块(或控件),并在此

  模块基础上使用某种开发工具最终实现可视化录入功能。另外,网络版本的理论线损计算应实现运行参数的自动获取,单机版本提供运行参数的集中输入界面以提高运行效

  率。

  根据上述分析,本系统采用OCX控件技术实现了线路配网参数的可视化录入和维护,使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配网结构图,以直观的图形方式完成配网参数的录入。为了实现配网的可视化,需要具有部分GIS系统的功能,本系统自定义了一个具有GIS特性的控件,通过该控件可以实现配网参数的显示、编辑和在数据库中保存配网参数的功能。该控件与系统使用同一数据库,加强了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和灵活性。该控件能够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出配网结构图,并允许对配网参数进行编辑。控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编辑功能,包括增加各种设备或支路(包括变压器。电容、线段等),修改设备(次路)参数,删除设备或支路等。

  系统提供网络和单机两种版本,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网络版本系统能够与“用电营业”系统共享电网运行数据,可以直接使用抄表数据参与理论线损的计算,从而避免了线路运行实际数据重复输入。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视图直接从用电营业系统获得计算理论线损时的各项线路运行参数。本系统网络版与用电营业系统同样使用MSSQL SERVER 7.0数据库服务器,在配置上将两个系统的数据库配置在同一个服务器上的同一数据库中,使两个系统能够实现无缝的连接和数据共享。当然,网络版本只有

  同时安装用电营业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单机版本使用Sybase SQL Anywhere或MS SQLSERVER 7.0桌面版数据库系统,使得用户可以在单机情况下使用本系统。单机版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方便的升级到网络系统。系统提供了包括电量法、容量法、均方根电流法在内的多种理论线损的算法,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本地区线路特点的算法。针对存在自发电用户的线路、系统提供了“多电源计算”方法。系统适用于35KV、10KV以及400V等级的配网线路。

  2.2系统功能

  线路参数建立:实现对线路进行可视化维护和数据结构参数管理;导线、变压器等基本线路设备基本型号参数库的维护。

  线路运行参数建立:选择适合线路实际情况的线损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建立线路实际运行参数。

  理论线损计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线路特点的计算方法计算理论线损。提供了计算方法有容量法、电量法。均方根电流法和多电源法。

  线损统计分析:浏览线损计算结果、打印线报报表、提出降损决策建议等。

  3 系统特点

  (1)系统使用通用的关系型数据库产品保存系统可视化配网数据和配网运行数据,单机版本数据库可以随时升级到网络版本。

  (2)系统采用的数据库可靠性好、更具有很好的数据安全性,便于同用电营业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同时也为系统扩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可视化配网线路为系统的适用提供了简单、直观的操作界面,不仅方便了线路的维护工作,而且可以随时统计出线路设备的汇总报表。

  (4)系统可以根据线路运行参数,计算结果不仅给出理、论线损,而且计算出线路的实际线损、线路最佳运行电流以及最佳线损率。本系统提供的分析功能,可以根据配网中各个设备运行数据和线路线损数据,分析得到各个线路线损指标特性,并给出降损建议。

  (5)系统适用于不同等级的配网线路、提供多种计算方法,系统适用于县级电业局和乡站电管所。

  (本文获优秀论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