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洗衣机维修>中外品牌洗衣机技术相互较劲

中外品牌洗衣机技术相互较劲

详细内容

据了解,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家电市场的需求变化,以索尼、日立等为代表的日资品牌,充分把握趋势机遇,已改变了产品在全球市场投放的顺序,进一步缩短中国与欧美市场产品上市的时间差。

  而松下更是审时度势抢得先机,快人一步首先将洗衣机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杭州。2003年,为了发挥其全球研发的优势,顺应世界家电格局变化和重心转移,松下又把洗衣机全球研发中心从日本迁移到杭州,并从日本调遣了5位顶尖的产品设计师坐阵,专心研发,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消费者可第一时间直接体验到与世界同步推出的新品。

  观察人士注意到,松下大胆弃旧图新,凭借专利设计和技术,重新规划产品线,一举确立了其作为洗衣机行业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也拉开了与国产品牌在产品能级、技术水平上的差异,表明洋品牌向中国市场发起了新的市场攻略。

  时尚、人性化渐成新卖点

  作为一个成熟的家电产品,国内洗衣机需求弹性不大,机型结构也趋于稳定,市售洗衣机正朝着智能化、人性化、大容量、多功能方向发展。

  回顾我国洗衣机行业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技术变革的主线,80年代引进技术而流行的单桶、双桶洗衣机,实现了机洗代替手洗,减轻洗衣劳动强度;90年代,为迎合消费者洗衣更轻松、省时、省力的需求变化,洗衣机开始全面升级换代,双桶、全自动成为市场主流;进入21世纪,消费需求呼唤人性化的洗净、护衣,洗衣机则向多功能、全自动、干洗一体化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家电市场,真正成为购买热点的是那些时尚、现代、技术含量高、人性化的产品。

  进入快鱼吃慢鱼的后家电时代后,实用性强的洗衣机升级换代的频率已然加快,洗衣技术的较量已成为夺取市场份额的一个利器。谁能更快地研发出新品,谁就能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赢得商机,掘到新金。但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标准化的工业产品,难度、风险较大,往往每一个细节的改进,都是对洗衣厂家技术实力的系统化挑战。

  企业竞争终究要靠产品说话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家电市场价值中枢整体下移,洗衣机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将不断加快,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竞争已悄然在中外品牌间展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场决定洗衣机企业未来命运和走向的创新较量中,国产品牌明显滞后于洋品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松下为首的洋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洗衣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推进器。

  长期以来,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是国产家电品牌的天敌,一些企业产品几年一贯制,靠模仿、改版推出的新品时常给人似曾相识感。不仅产品开发速度缓慢,而且过于单一的产品结构也使国产洗衣机企业竞争力减弱,主业乏力、后劲不足。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大多数洗衣机企业简单选择了打价格战来拓展做大市场,一味地死守低端火拼价格,而忽略了技术改造、新品研发。而当洗衣机市场进入新一轮征战,由于国产品牌已往的劳动力成本低和本土化运作的优势已渐渐失去,而依靠打价格牌又没有实现有利润的增长,这样实际上也无力、无能进行技改研发,显得体力不支。更有一些企业,不仅在产品开发上无暇顾及、力不从心,甚至以减少性能、偷工减料来应付内战内耗,或者是热衷于炒作概念,光推出一些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概念洗衣机。

  与国产品牌相反的是,洋品牌一直坚守高端,把握技术和品牌优势虎视眈眈中国市场,在陆续将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同时,研发也逐渐向中国倾斜,缩短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周期,推陈出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分析比较可以看到,日韩洗衣机品牌得以在中国市场节节斩获,关键在于能比国内企业领先一步,不断研发推出高附加值的新品,并提高单品价值,依靠较高的新品利润不仅保证了企业良性运营循环,也强化了其技术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陆刃波研究员认为,中国本土洗衣机品牌在生成期,是一些企业靠抓住机遇,通过迅速扩张产能规模加之投以大量广告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但随着竞争白热化,本行业利润不断缩减,价格战不断爆发,技术和研发的滞后,已成为制约国产洗衣机品牌未来发展的瓶颈。如果国产品牌再不奋起直追,在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上寻求突破,仍然过分倚重打价格战、炒作概念,不但比拼的不是地方,还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是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终究要产品说话。一个品牌、一个产品要吸引消费者,让消费者自觉自愿掏钱购买家电,还得靠不断创新、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

  创新是品牌发展的惟一准则

  专家分析指出,经过几轮市场洗礼,中外洗衣机品牌竞争力的差距正在扩大,洋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对决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国产品牌因缺乏机制、技术创新,正在走向衰落。

  统计表明,全国共有洗衣机生产厂家40多个,品牌63个,其中主流厂家和品牌也就十多个。2002年之前,国产品牌占据了洗衣机市场80%的份额,海尔、小天鹅、荣事达、小鸭等四大家族甚至一度占了50%的份额。但进入2003年,许多名噪一时的国产品牌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1月,海棠宣布破产,4月,小鸭宣告亏损并透露正在寻求合作伙伴,7月荣事达被法国公司并购,8月,南京斯威特入主无锡小天鹅,即使是在农村市场打游击战的杂牌机也纷纷被收编。国产洗衣机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的冲击,生死成活留下诸多悬念,整个洗衣机行业出现了分化、裂变的大趋势,面临着重新洗牌,并不同程度挫伤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而与此相反的景象是,洋品牌洗衣机在中国市场长驱直入,日本5个著名家电品牌---松下、东芝、三洋、夏普、日立先后在中国建设了洗衣机项目,韩国的LG、三星也加强了对中国洗衣机市场的投资。洋品牌在度过了市场适应期以后,产品研发速度明显加快,本土化战略渐显功效,逐渐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市场人气急升。不完全的统计表明,在北京大中电器,2002年洗衣机国产品牌与洋品牌的市场比率还是1:1,进入2003年已变成2:3了;在南京、天津、沈阳、成都等大中城市,日本、韩国的品牌洗衣机已占据市场第一阵容,如松下洗衣机连续10年占据全自动洗衣机的第二名,LG洗衣机已从1999年市场份额不足2%跃升到今年的8%。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洗衣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逐年下滑,从1999年开始,每年要丢失6%的市场占有率。

  据分析,国产品牌之所以陷入重重危机,一在于缺乏自省自立,二在于技术创新落后。多年的价格战本就使国产品牌元气大伤,进退维谷,而盲目多元化经营又使其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举步维艰,使国产洗衣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技术研发的滞后,已成为中国洗衣机企业不敢言说的隐痛。

  专家指出,水仙摘牌、海棠破产、白菊迁址、小鸭巨亏、小天鹅换主、荣事达转让,仅仅是洗衣机行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表象。接下来,国产品牌三足鼎立的格局还将被打破,未来中国洗衣机市场的竞争品牌数量将逐渐减少,但以海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优势,小天鹅、荣事达、小鸭等通过并购重组,在渡过痛苦的磨合期后也将强化主业。因此总体上看,国产品牌对洋品牌构成的竞争压力短时间内并不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