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子测试测量>我与“高精度”的情结

我与“高精度”的情结

详细内容

从小就对电的东西感兴趣,喜欢鼓捣电池、灯泡、线圈等,做过矿石机。但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缺乏,手电筒就是很多人家里主要的家用电器了,有时连一段电线都不容易找到,因此实现对“电”的爱好困难重重。当时笔者最得意的一件DIY作品是一个远控的夜间照明灯,用于黑天看表——家里唯一的一个座表放在桌子上,小灯泡和电池放在旁边,用漆包线绕房间转半圈,引出自制的按钮开关放在炕沿下,晚间或早晨想看表就按一下,非常方便。 当然,小时候对电的认识很肤浅,只知道通和断、开和关,没有量的概念。后来由于想装单管收音机,买了一些零件,包括电阻、二极管和三极管,了解了什么是电压、电流和电阻的概念,也逐渐有了测量这些数值的想法。20世纪70年代初期,父亲对我的爱好非常支持,有一天把他单位的一只万用表借到家里,这个借来的万用表让我兴奋不已!整天拿着表测测这个测测那个,测量在水里加醋加盐的电阻,也去实验在土豆上插上金属看是否有电压出来。到了最后,我更多的好奇集中到了这只表本身。偷偷把表拆来一看,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以前见过最好的电阻也就是5%的,而那只表里面的电阻都是1%的!从那时开始,我与“高精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20世纪70年代接触到0.1%的电阻,到90年代接触到0.01%电阻,再到从日本买来4位半的横河万用表,我对高精度的关注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中延续着。90年代末期,我无意间“淘”到了一个HP34401A六位半台式万用表,随着对这个表的了解和使用,我的基准知识也逐步积累起来。 追求就是这样的永无止境,有了好电阻、电压和频率基准,总是想找更好的表去测试,而一旦有了更好的表,就要找更好的标准了。对于频率的关注也是一样,开始是有了温补的晶体振荡器,后来有了恒温晶体振荡器。一旦有了高档的频率计,恒温晶体振荡器又不够了,进而考虑铷原子钟/模块了。在关注基准的这个圈子里,现在居然有人在盯着铯原子钟和JVS低温超导电压基准呢。 很多人曾经问我,搞那么高的精度、小数点后面那么多零到底有什么用?这的确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回答,因此我一般只是一带而过:一个字:玩,两个字:爱好。静下心来自己想一想,无非是一种高精度情结,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限的心态。试想一下,我们周边能看到的东西,几千年后绝大部分就不存在了,但能找到一些基准,它们在几万年后仍然保持基本不变,这样才有“永流传”的味道,搞出这样的基准才有成就感。当然,我们不会真的等到几万年后才去看这些基准是否改变了,而是用高分辨、高准确的仪器和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察觉出非常微小的变化,这样就可以推算出其老化来。另外一方面,与这些高精密的仪器打交道,才能知道什么是热噪声、什么是起伏、什么是热电动势,而这些概念在一般的宏观测试中是可以忽略的。 有这种爱好的人并不多。在网络不发达的以前,基本上碰不到所谓志同道合者,因此我一直在想,是否喜欢这东西的人就我自己呢?我怎么这么另类呢?当然现在不同了,通过网络还是发现了很多“同好”,尽管圈子小,但起点都比较高,而且大多身怀绝技。有人是维修精密仪器的高手,无论是多么难查的问题,东西到了他们手上,就很有信心会被修好;有人在理论上和电路分析上很拿手,可以设计制作自己的6位半万用表,其性能不亚于大厂的产品;更多的人在各种DIY上都有自 己的绝活,做出的东西好用、高性能,还挺好看的。我们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共同DIY标准,并有自己的论坛(38度发烧论坛)和群。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制作自己的10V固态电压基准和10kΩ电阻基准,要在性能上挑战Fluke的732B和742A。 每天工作之余,进入一片开阔而相对荒芜的高精度领域,真乃人生一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