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趋个性化。其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化的网络服务器和用户终端。来源:Newsacle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实现5W,即Whenever,Wherever,Whoever,Whatever,Whomever。那个时候,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无线通信。
RFID技术与3G技术的融合
融合的需求对移动设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需要手持设备支持丰富的融合业务,除了强悍的处理器之外,还需要支持WLAN、UWB、Bluetooth、Zigbee、DVB-H、UMTS等诸多无线协议,这些协议用以支持移动通信、娱乐体验、计算应用的需求。
无线通信技术升级到3G时代的直接意义就是无线芯片和数字芯片将变得更加复杂,耗能更多,而且比现有2G解决方案的尺寸更大。另外,由于3G提供的数据传输率更高,终端芯片组的功能性将会增加,因此芯片组构造将更加复杂。此外,视频电话等3G功能将要求更强大的应用处理器和容量更大的存储器。而更重要的是,射频端必须着重在降低功耗、加速不同工艺的整合及降低成本上努力。 在不久前召开的国际微波会议(IMS2006)上,无线射频技术的最新发展被集中展示出来:双模、多模手机、高频基站、无缝切换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为3G勾勒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虽然,射频端芯片技术的升级本身并不能构成推动3G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G发展从终端技术角度来说更多的取决于低功耗高性能的处理器;从市场推广角度而言则取决于是否有吸引消费者的内容。这种关系与调谐器芯片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字电视的影响非常类似。不过,手机有手机的特点。随着RF芯片技术的升级,首先,多模、多业务RF芯片的出现将3G手机的应用功能大大扩展,并以此推动了3G的发展;此外,高集成度、低功耗、易用性好的RF芯片有助于节省更多的系统资源,如电流、PCB面积等,从另一个角度推动3G发展。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对无线数据通讯的数据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些数据量将比目前移动通讯的
CDMA、GPRS所支持的数据流量大大提高,而且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比以往更高,需要国内的通信运营商提供强大的通信服务支持。从技术上来讲,就是需要采用3G技术。3G技术可以以更为低廉的价格和更安全的机制为移动和固定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传输而且以提供丰富多彩的数据服务。此外,3G的产业链不仅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和终端设备厂商,越来越多的内容供应商和服务供应商都将参与进来。易思卡尔认为3G的发展在解决了标准和技术问题之后,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应用开发,如何开发出有经济效益的产品和用途来吸引客户使用3G成了众运营商头疼的问题。而RFID潜在的广阔应用市场正是3G产业链上众制造商、运营商和内容供应商所梦寐以求的增值服务处女地。
RFID+3G产业链的完成和成长需要各环节的积极参与与共同努力:内容提供商提供详实的商品数据信息,服务供应商提供丰富的应用平台与程序,电信设备供应商开发高性能的手机终端产品和电信设备,电信运营商则架起RFID所承载数据的高速通道。这个过程中,标准化是关键。通过标准化可以让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到正在形成的价值链中,尽快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是实现技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
RFID在通信行业中的应用案例
目前RFID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和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定位技术相似,RFID 作为一种新的识别技术,其“标记”功能已备受通信业者的注意。以NTT Doo、SKT、诺基亚为首的一些通信业者都在考虑如何将RFID技术与传统的通信系统相融合,并且已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在泛网和传感网络概念的指导下,积极尝试将RFID与通信系统有机融合,以开发出一些新的设备及应用,推动经济的增长。
Doo 推出Felica 业务
采用内置RFID芯片,将手机变成了移动钱包。除支付功能外,商家还能通过使用可读取存储卡和手机上FeliCa 芯片上的信息以及根据需要更换信息的读写器,向Felica 用户提供电子货币和顾客积分点发行等FeliCa 特别服务。
日本电信演示追踪电话
即使用RFID、通过IPv6安装的用一个电话号码即可在任何地方拔打电话的服务。在该服务中,首先要拥有一部安装有IC标签读取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在自己使用的每部电话机上都要预备有IC标签。当携带笔记本电脑出行时,要让读取装置能够识别出行地点电话机的IC标签。这样就能让本人的电话与这部电话机结合到一起。
诺基亚开发RFID手机
零售商可以在货架上设置内置有RFID芯片的“使手机接近这里”标签,向手机上发送赠券,或者在收银台边贴上相同的标签,迅速地交换存储在手机上的个人资料,完成质保手续。使用RFID 芯片的手机传输产品信息能够扩展该技术的使用范围。使之进入供应链、客户服务、营销、品牌管理之外的其它领域。
SKT与u-SCM业务
SK计划在第三季度推出基于蜂窝网络在手机中嵌入RFID的应用,涉及物流、家庭网络、购物、医疗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易思卡尔发现 “设备间通信”和“识别”是当前RFID创新的重点,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审视目前通信网络的业务。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电子标签是需要附着在实际的物品上,以实现虚拟世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当前通信领域的服务可以分为信息服务类、信息应用类和通信类三大类服务,我们发现信息服务类和信息应用类具有很好融合的基础,因为涉及到实际物品(包括货币)的交换,而通信类相关业务主要涉及的是人与人的通信,因此与RFID的融合相对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