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005
详细内容
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课程标准: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合理环境容量的含义。
2.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3.讨论并说出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重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案例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流程:
课标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说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问题:门头沟能够供养整个北京市的人口吗?为什么?房山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与门头沟一样吗?为什么?持续供养的人口数是一个固定值吗?为什么?
环境承载力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人类的生存需要仅仅是满足生存吗?
合理容量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合理容量远小于环境承载力
指导读图
讨论分析回答
针对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思考两个数值的关系
归纳影响门头沟这两个数值变化的因素
读图1-3-1分析图中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阅读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思考对地球承载人口的估计数差异为何惊人
阅读案例研究,并思考中国今后人口应如何发展?人口规模目标该如何定位?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实现该目标?讨论得出能够供养的人口数是有极限的,主要受自然资源的限制,而自然资源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引出合理人口容量
加深理解人均粮食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对人口产生的影响
区别两种数值类型生成的依据
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门头沟区大峪中学 梁有雁
高一新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者:(西城区-第四组)
课题:(中图版-必修第2册 )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1学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能够分别说出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体现的含义和考察(估算)的依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难点――结合实例具体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区别
三.教学方式
启发式讲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案例探究
四.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从身边的体验切入对概念的认识
说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区分和辨别概念
通过实例讨论人口容量大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大洲和具体资源说出两个概念的区别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教室里最多能容纳多少同学?你是根据什么来预测的?
2.你认为教室里能容纳合理人数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来预测的?
将研究对象转向地球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安排学生阅读课文,训练学生用学科语言表述概念定义。
运用教材18页阅读资料,讨论:
1.10亿和一万亿指的是什么概念?
2.合理容量应当比这个数据大还是小?
补充资料(教参23页),问题讨论:
1.两个材料分别说的是哪种人口容量?
2.为什么世界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定值?
安排学生自学: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教材19――20页)
讲授“木桶效应”,说明资源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运用课本18页资料及补充资料,对比亚洲和欧洲淡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影响下的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方法:分别计算两大洲淡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口数量的比值,比较大小,试说明原因。
思考题:“探索”部分谈感想。预测依据:教室大小、设施、人口密度、采光等等。
交流,提出人数,并计算平均值
阅读,练习表述
思考,分组讨论,回答
阅读、讨论、回答
阅读自学,并总结归纳
分组计算,讨论,回答
列表比较两个概念的区别
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类比了解两个概念的含义。
落实两个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用学科语言表述地理概念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区分两概念含义;并能对概念进行辨别。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从单一要素或综合要素分析地理问题,渗透宏观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迁移应用能力
落实、归纳两大概念的区别。
五.板书设计
环境承载力合理人口容量
概念
区别①
②
③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一、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理解合理人口 容量的含义。
3.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4.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力。
三、教学重点: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合理人口容量。
四、教学难点: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图表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举例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共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地球上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容纳多少人适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
〖活动1〗课本P18图1-3-1(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分析
(1)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何特点?
(2)在人口增长、粮食增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染五个因素中,哪个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
(3)当资源不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活 动2〗探索河流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1)从河流淡水饼状图中找出河流淡水总量居于前三位的大洲和总量最少的大洲;
(2)对照人口比重饼状图,你认为那些大洲会出现水源短缺问题?
(3)为何各大洲的水资源总量与人口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一样?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淡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小结:
产生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自然原因
①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②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人为原因
③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剧增
节约用水
④水污染严重
防治水污染
〖活动3〗探索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下图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请同学们在它们之间加上因果关系的箭头。
〖活动4〗阅读教材第20页,《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
然后展示下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地球环境承载量的看法
小结:可以乐观的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 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承载力估计的意义。
〖活动5〗请你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合理人口容量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别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 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 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活动6〗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最多能养活16亿人。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问题:
(1)材料一是指 ;材料二是指 。
(2)提高我国合理人口容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巩固练习
基础•巩固
1.有关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草地最少的国家?
B.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少的国家行列?
C.随着计划生育的进行,中国人均耕地可望在短期内转为上升趋势?
D.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解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地所占比重最大。我国人均淡 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答案:B?
图1-3-4为“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的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图1-3-4
2.关于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污染相关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无相关关系?
B.人口增长与资源无相关关系,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C.人口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污染均无相关关系?
D.人口增长与资源呈负相关,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
解析:看曲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D?
3.由图示可反映出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 )?
A.资源B.环境质量?
C.科技发展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
解析:图中能够反映出的因素只有资源,尽管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答案:A?
4.下列有关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有( )?
A.环境承载力只能从单一的因素考察,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B.人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无限的,所以未来世界不会超出环境承载力?
C.人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降低环境承载力?
D.所有自然环境的要素都是有限的?
解析: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察,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察,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人生存的环境有限,地球上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选项B错。自然环境的要素中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选项D错。?
答案:C?
5.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的共同点是在考虑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兼顾考虑了社会经济条件?
B.合理人口容量体现的是人口生物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人口在“发展”层面上的意义?
C.合理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它大于环境承载力?
D.根据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相同的,那么我们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容纳多少人口时,除了了解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外,更应推算合理人口容量
解析:本题环境承载力主要从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考虑容纳人口数,而没有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所以选项A错。环境承载力体现了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存”,而合理人口容量是多角度考虑,所以体现了“发展”,选项B错。环境承载力是个警戒值,它大于合理人口容量,选项C错。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相同的这个意义上讲,说明除了考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外,还要兼顾社会、经济因素,也就是合理人口容量了。?
答案:D?
6.我们通常所指的水资源是指( )?
A.地球上的总水量
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C.河流淡水
D.我们所有可利用的水体?
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基本概念的判断。我们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答案:B?
7.下列有关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上海市自然资源比较贫乏,所以尽管现实人口较多,但合理人口容量比较低?
B.一个开放的地域要比闭塞的地域合理人口容量低?
C.合理人口容量是绝对性的?
D.我国东南部地区,一般比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大,所以现实人口多
解析:上海市尽管自然资源不丰富,但社会经济条件发达、交通便利,所以不能片面地考虑自然条件对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一个开放的地区使资源的互补大大提高,能增大合理人口容量,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合理人口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是相对的,选项C错。我国西北地 区气候干旱,缺少淡水,而且那里受地形的影响,交通不便,环境相对闭塞,所以现实人口远远小于东南部,合量人口容量也相对较小。
答案:D
(2006重庆高考文综) 图1-3-5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8~9题。?
图1-3-5
8.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D.传统型和过渡型?
9.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8~9.解析:a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类型;b是下降了的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后的人口死亡率、极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c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c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人口增长类型,经济水平高,人们生育意愿低,但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卫生水平高。?
答案:8.D 9.B?
综合•应用
10.分析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的有关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表1-3-3
年份1949195719711982
人口(亿)5.46.48.410.3
人均耕地(公顷)0.180.1560.120.10
(1)表中数据反映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保护我国的土地资源,我国政府确定了两个基本国策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我国人地关系的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本题提供的信息所反映的是人口迅速增加,人均耕地迅速减少;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也有许多,本题所反映的是,随着人均耕地的减少,土地所承受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基本国策当然也就是围绕土地资源和人口两个问题了。?
答案:(1)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2)土地承载量受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
(3)实行计划生育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差别显著。比如,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矿产资源相对缺乏;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对此,李明同学认为,过去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关键是交通落后、劳动力缺乏。随着青藏铁路的修筑、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和南昆铁路的开通,西部交通落后的面貌正在迅速改变,现在加快西部大开发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我国人口向西部的转移,为西部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以加 快资源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
李明的上述观点你同意吗?请运用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解析:本题以西部地区的开发为背景,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李明的观点不正确之处主要是片面看到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忽视西部地区耕地、水资源等必需的资源相对短缺,环境人口容量远远小于东部。所以, 加快西部开发包括资源的开发,应鼓励东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西部开发,所需的劳动力主要应立足于本地,不宜大量输入劳动力,否则会加剧西部地区的人地矛盾,造成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答案:不同意。影响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耕地、水资源不足,环境人口容量大大小于东部。如果向西部大量输送劳动力,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的人地矛盾,造成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2.读图1-3-6,完成下列问题。
图1-3-6
(1)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从__________开始随人口增加呈下降趋势。
(2)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在__________世纪__________年代以后迅速增长。?
(3)图中A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使土地匮乏的开始时间后延至B或C,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该图所提供的资料,说明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
解析:本题从世界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切入,旨在说明研究环境 人口容量的意义。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能从示意图中看出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可耕地的面积从20世纪初开始呈下降趋势,而按现有的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迅速增长。两者的逆向变化,实际说明了人口的增长正使资源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对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极为必要。这一点也正是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目的之一。?
答案:(1)20世纪初?
(2)20 50?
(3)按当时的生产水平,世界耕地供需达到平衡点的时间约是21世纪初?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耕地资源等?
(5)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对于缓解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2005上海高考) 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完成下列问题。?
图1-3-7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__‰;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__________国。?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单项选择)( )?
A.非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
(3)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1-3-8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表1-3-4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
国家15岁以下15岁到64岁65岁及以上
A国50455
B国176518
(4)分析图1-3-7和图1-3-8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5)图1-3-9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本组题关键是阅读统计图表和计算的能力以及对人口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做题时需要提取的主要信息有:(1)读“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柱状图”,读出相应数据并进行简单计算;(2)读两国人口年龄构成表,提取A国15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据并在图中标出。?
答案:(1)30 A C?
(2)A?
(3)如下图?
(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
(5)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