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历史教案>第14课理性之光

第14课理性之光

详细内容

第14课理性之光
本节内容《理性之光》属于思想文化史内容,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教学,在正确分析思想产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杰出启蒙思想家追求科学与理性、敢于批判旧制度的革命精神。启蒙思想家把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解放思潮提升到理论和制度层面,并提出了法治和民主政治等构想,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本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根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辩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的分析
1.课标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述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因本节内容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思想家思想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3.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前承文艺复兴,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二)学生的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识性强。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四)教学方法分析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地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二、课堂教学
(一)新课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事导入:班委、村委主任、人大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2.从所学过的世界思想史发展进程导入: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
3.从目前世界上采用三权分立学说构建国家职权部门的国家导入:如美国。
(二)新课――探究式地解决问题
1.解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回忆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得出具有共性的规律,然后归纳启蒙运动出现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封建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获得相当的解放
文艺复兴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个人素养的提高

2.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启蒙思想(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看法――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
首先,简单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理性的含义。(教学方法:由学生看书回答,老师补充。)
启蒙运动
内容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目的
消灭封建专制王权,宗教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次,从不同角度学习掌握启蒙思想(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切入角度,指导学生看书;亦可反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发展历程看:
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出现高潮,19世纪扩展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从思想的传承看:(在学生看书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方法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名称时间核心斗争对象特点
第一次文艺复兴14-16世纪人文主义天主教神学思想以人为中心
第二次启蒙运动17-19世纪理性主义封建旧制度强调理性
从启蒙思想家及其主张看: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看书及材料,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一:课本上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是什么?其最具特点的主张是什么?

问题二:根据所学知识和补充材料,你认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在当时最激进、影响深远?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卢梭
材料二:“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材料三:“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
――赫尔岑
提示:(学生分析后教师针对性归纳)
卢梭的主张最激进,他认为真正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不是英国的君主立宪,而是由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卢梭的思想闪耀着更明亮的智慧之光,他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赖以产生、确立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石,它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也有很大影响。
最后,通过上面的学习,师生共同完成下面表格:
代表人国别代表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3.解决启蒙运动的影响问题――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课本所阐述内容的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理论产生,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发展又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
(三)板书设计
第15课理性之光
一、启蒙运动的背景
1.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
2.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封建制度仍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4.自然科学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获得相当的解放
5.文艺复兴的影响
启蒙思想家个人的素养提高
二、启蒙运动的含义
启蒙运动
内容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目的
消灭封建专制王权,宗教特权和等级制度,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三、启蒙运动的概况
代表人国别代表作主要观点思想地位及影响
孟德斯鸠法国《论法的精神》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原则。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法国《哲学通信》自由平等,抨击天主教会,歌颂理性把文艺复兴时期对教会的批判从现象引向了实质,培养了不少启蒙运动的追随者。
卢梭法国《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成为法国第三等级中下层群众所信奉的理论,并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康德德国《纯粹理性批判》等人非工具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四)拓展问题设计(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此题可留作课后作业)
【材料一】
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irCreatorwithcertainunalienable(不能剥夺的)Rights,thatamongthesear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寻求,追求)ofHappiness.
――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
【材料二】
国会的立法机构,……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与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一致?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这与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一致?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三位启蒙思想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平等、自由。卢梭。
(2)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的原则。孟德斯鸠。
(3)伏尔泰强烈反对天主教会,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雨果用“整整一个时代”来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4)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的事物,敬畏真理,尊重人的权利和价值,不唯权威,敢于挑战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