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详细内容
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学法指导
1.本课线索: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伤害,耽误了不止一代人。“文革”之后,人们更加理解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党和政府更加致力于发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蓬勃发展的势头。
2.现代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17年教育发展的概况,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时机基础知识时,对这两个时期指导思想、方针、教育发展的成就要识记理解清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不要错误的把它归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两年的重点是整顿、恢复。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全面认识建国后教育领域得两次高潮
(1)两次高潮:建国后到文革、1978年以后。
(2)主要原因:
①政治上,建国到文革这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积极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而在“文革”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②经济上,建国之初到66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国民经济,于是要求科学文化为这一目标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服务;文革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反映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体现。
(4)经验教训:教训: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与重视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3.教育的复兴的原因(方针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邓小平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推动教育改革
推行多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扩大教育投资方式,实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办学,还启动了希望工程。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4.人民教育的奠基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新中国成立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③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④发展全日制学校,建立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扫除文盲,培养人才。
1949~1965年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1.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 )
A.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B.人们教育为人民
C.无论在任何时候,必须以教育为中心
D.优待知识分子就能办好教育
答案:A。
辨析:总结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改革开放后重视教育发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各项事业蓬蓬勃勃。历史证明,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故答案为A。
例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C.实行改革开放 D.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辨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教育的繁荣与以上四个选项都有关系,但从“文革”中得到的教训是,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我国各项事业才能健康的发展。故答案为B。
例3.对于我国加大西部教育发展论述正确的是( )新课标第一网
①加大西部教育发展力度
②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
③在西部8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答案:C
辨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故答案为C。
例4.右图拍摄于我国的哪一历史时期( )
A.建国初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答案:C。
辨析:图片再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学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情景。故答案为C。
例5.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 D.①④
答案:B。
辨析:启动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故答案为B。
五、体验高考
例1.(2009•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答案:B.
辨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故答案为B。
例2.(2009•浙江)电影《高考 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辨析:1977年恢复高考。四人帮被粉碎是在1976年10月;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国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故答案为A。
例3.(2007•广东)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B
辨析:注意时间限制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词。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
例4.(2007•全国Ⅱ)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答案:C
辨析:十年动乱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改革开放开始的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故答案为C。
例5.邓小平复出后,在教育工作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为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
②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组织编写新教材
④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 D.①④
答案:B。
辨析:启动希望工程是由共青团中央推出的。故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