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语文试题>2011年汪清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2011年汪清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详细内容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汪清六中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 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 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2.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
萧相国何者,沛丰①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②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③,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棕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於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冂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尉。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注]①丰,古邑名,秦时属沛县。②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③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益封五千户 益:增加 B、愿君让封勿受 让:辞让
C、悉以家私财佐军 佐:佐助 D、臣死不恨矣 恨:仇恨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以何为丞相 ② 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 而发棕指示兽处者人也 ②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① 高帝乃大喜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 功不可忘也 ② 古之人不余欺也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 )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④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⑤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的陈述与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何和刘邦同是沛人,功劳显赫,忠心耿耿,一直深受刘邦信任。
B、平定天下论功行封时,群臣都认为萧何功劳不是最大,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大。
C、汉王平定陈冂叛乱后,认为萧何诛杀韩信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入咸阳后,在诸将争夺财产时收藏图书资料,又主动推荐大将韩信及有嫌隙的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第II卷(共114分)
三、(共23分)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1)这首元曲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4分)
答:
(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不思其反。(《卫风•氓》)
哀吾生之须臾, 。(《赤壁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王维《山居秋暝》)
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1分)
蓝色的黄河
刘长春
①七月流火,我从甘南的玛曲回到江南,不止一次地问过周围的朋友:“你们猜猜,黄河在它的首曲是什么一种颜色?”有人答:“白色。”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麓的雪峰,夏日消融,大河横溢,那源头之水难道不是清澈透明的白色吗?也有人答:“黄色。”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是华夏民族生命的原色。那黄河首曲的玛曲即藏语里的“黄河”……早在东汉赵壹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黄河之水不黄才怪呢!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A.白色,B.黄色,C.蓝色;而准确答案只有一个:C.蓝色。是的,蓝色、蔚蓝色,让人简直惊骇莫名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
②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
③当我们一行七人驱车从甘南来到玛曲,站在一处山坡上,向下俯视轻盈得如同一条飘带似的黄河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条蓝色的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就像我曾经在大理崇圣寺塔下远远看见的洱海一样的蓝色,让人把心都遗落在那里的蓝色。此刻,蓝色的黄河,从天上流来,从白云间流来,从李白、王之涣的诗歌中流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蓝色的光波,显得那样的从从容容、那样的镇镇静静。这是首曲的黄河,这是从青海东流至玛曲,却拐了一个四百多公里的大弯而再流回青海的首曲黄河。没有滚滚的气势,没有滔滔的喧哗,有的是心闲气定的宁静。天,飘着白云的一片蔚蓝;山,在远处画出一段优美的曲线。黄河,蓝色的黄河就从那儿逶迤而来,逶迤而去。感觉似乎有风吹拂着,它又弯弯曲曲地摆动起来,直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仍 然又像一根轻盈的飘带优美地飘拂。首曲的黄河,既没有忧伤,又没有脾气。只有在以后的流域中不断失去森林、草地的时候,它才愤怒地变了颜色,改道、泛滥、断流,让人看出它桀骜不驯的刚烈脾性来了。顺河两岸,玛曲七月的草原,借水而茂盛,远远近近的牛羊,慢慢悠悠地游动着,点缀了草原的苍老、辽远和沉寂;四蹄生风,追逐彩云,给矫健的骑手以翅膀的“河曲马”,悠闲地摇动着长长的尾巴,迷恋于草肥,陶醉于水美,欣赏于花香,暂时没有远走他乡的念头……我不知道自己从何时起一颗不易为山水所打动的心,竟然为此而感动了……我为梦幻一样然而真实的黄河而感动了。
④……
⑤十年前的七月,我有山西、山东之行,我曾登泰山,凝望过齐鲁大地;我曾过壶口,倾听了黄河雷鸣。而黄河从远古的洪荒中一路流来……一路浊水滔滔,黄浪滚滚……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我只知道,你在东汉时代变黄,故有“黄河”之名;在此之前的《史记》或是诗文里,你被单称为“河”。东汉末年,据今1800年了。“为何源头的纯净一到中原,雪水就变成了淤滞的泥沙?”――诗人这样问黄河,黄河问谁?问天、问地、问人、问森林、问古往今来的历史……森林的减少,水土的流失,草场的沙化,这就是黄河从甘肃开始变黄的重要原因。人,改变一切,也改变了黄河。“黄河九曲浑”。1800年了,黄河流进我们的记忆,而记忆变得不可更改。
⑥难道说,我们心中的黄河的流水从此以后永远是黄色的吗?
⑦近读报纸:50年后黄河水将变清。这是陕西省长在“西部论坛”发表的鼓舞人心的预言。蓝色的黄河在向我们走近,心灵开始苏醒,历史的回声飞落黄河的旋涡,将悠悠然地荡漾于蓝色的涟漪。这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如果说我们不能迅速地改变黄河的形象和色彩,我们也愿意为了这个梦想再等待又一个50年。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长也不满百岁,所以古人感慨“人命不可延 ”。如果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时空串连起来,我们可是期盼了1800年,世世代代等待了1800年啊!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有天涯芳草如云绿树,每一座山林都成了一座天然的水库,每一处草场都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景,河却是新来的河水,从上游开始到中游,再到下游,一条蓝色的黄河就有可能回到我们身边。当它富有诗意尽情地流淌于华夏大地的时候,阴山动,龙门开,平野阔,温婉也好,湍急也好,然而却是一样的清澈,一样的蔚蓝。一片孤城,两岸风光,峥嵘群山,远去白帆……都成了水中的倒影,即使是要在壶口作一次激情洋溢的抒情与奔泻,把历史的重负、苦难的记载和对新生活的赞美交给永恒的河床,那飞溅到我们脸上、衣襟上的水珠水花也是蓝色的呼唤。
⑧母亲河呼唤着蓝色。
⑨蓝色应该属于母亲河。
⑩当我们把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河流留给自己的子孙的时候,黄河的历史将重新改写。这样,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但是一条河,而且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1.文章开头作者以惊异的心情,用一奇特的比喻领起,直奔主题,引领我们到实地观看,请找出这一含有比喻的句子,并联系下文,指出作者所见到的首曲黄河的特色风采?(5分)
答:

12.第③自然段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首曲黄河的盎然生机,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气度?既然是写黄河,为什么还要写草原、牛羊、“河曲马”呢?(6分)
答:

13.第⑤自然段中的“黄河,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变得浊了、黄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饶有趣味地采用质疑的手法,巧设悬念,引人入胜,从解答黄河的水色入手巧妙点题。
B.这是一篇礼赞黄河、忧思黄河、展望黄河美景,妙谈环保的大气磅礴的哲理散文。
C.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以时间为序,用场景的转换来构建画面,很有特色。
D.本文以黄河的首曲、黄河的早期和黄河的明天的特征拟题,给人以无限的美感,让人对黄河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深情的向往。
E.文末,作者借陕西省省长鼓舞人心的预言,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祝福黄河,祝福祖国,为黄河的美景欢呼,为祖国的未来欣喜,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今天他得去做手术,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也别不当回事儿。
B. 在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斗志昂扬,奋力拼搏,一举囊括了全部金牌的五分之三,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C. 进入2007年,中国家电商家真正迎来了促销月。近一个月来,报纸上随处可见各大家电卖场的广告,有的商家甚至打出“击穿家电价格底线,打破买赠力度纪录”。
D. 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信息,对此,网民们深有体会。

16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 现在一些民族节日少人问津,而与东方传统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却大有席卷华夏之势,这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关注和反思。
B. 那一天,我们登上了泰山极顶。天高云淡,凉风习习。鸟瞰脚下那绵延的群山,很有一番高山景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C. 一个非历史研究出身的学者,却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大放异彩,易中天最近可谓如日中天。
D. 原本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相声艺术,在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去世后,其艰难处境再次清晰凸现。不过1月6日“侯派”相声名家侯耀文却不承认相声界群龙无首,也不承认马季曾经是领军人物。
17 把下面四句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唐诗难道不正是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长途跋涉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历尽坎坷风霜满面仍有少年的精神,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1)早晨是不提问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
(2)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的
(3)早晨是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沉思的,分析性的,要不停想问题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
18、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节日,请写出你了解的两个节日,并介绍其中一个。要求:内容准确,节日特点突出,语言顺畅。(不少于50字)(4分)
传统节日:
介绍:

19、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 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
, 。
20、2009年8月17日,在德国柏林的田径世锦赛上,一道黑色的闪电划过柏林蓝色的跑道,牙买加飞人尤塞恩.博尔特以9秒58的惊人成绩夺冠,并打破自己保持的100米世界记录。赛后,世界各大媒体都纷纷送上了赞美之词。下面请你以记者的身份为以下媒体拟写出饱含赞美之词的新闻标题。(6分)
路透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联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8、(1)(4分)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数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关注点:被坚执锐、数十合、略地、各有差异)
(2)(3分)设置卫队保护您,(其实)这不是用来宠信您的(关注点:卫君、以、宠)
(3)(2分)您去世 之后,谁可以继承您的职位?(关注点:即、百岁)
9、(1)初春。(1分)柳丝、莎茵、红杏(3分)(2)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2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2分)
10、信誓旦旦 羡长江之 无穷 莲动下渔舟 复得返自然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一时多少豪杰
三、11.就像梦幻似的从轻微微颤音开始、于小提琴上奏响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蓝色;(3分)蓝得美丽、蓝得纯粹。(2分)
12.从容、镇静(2分)(如答“心闲气定的宁静”或“没有忧伤,没有脾气”,酌情给分)。草原、牛羊以及“河曲马”都得到了黄河的滋养与哺育,也受到黄河特有气度的感染,变得辽远,变得悠闲,从而进一步突出了黄河的从容、镇静。(4分,“从而”前后各2分)
13.对黄河因人为的破坏变黄、变浊而悲愤、忧患;( 3分)采用发问的方式,猛烈地敲击读者的心扉,发人深省。(2分)
14.AD(5分)(B应为抒情散文;C“并列式结构”“以时间为序”“场景的转换”的说法均有误;E作者借用省长的预言没有“追溯历史”的意思。)
15 D(A、“他”是医生还是病人,身份不明;B、“囊括”是全部包括的意思;C、宾语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口号”)
16 B(高山景行:比喻道德高尚;八竿子打不着:比喻隔得太远; 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群龙无首:比喻一群人中没有领头的人)
17 (4)、(1)、(3)、(2)
18、节日: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2分)
示例:元宵节:因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元宵节。人们以观灯、猜灯谜、放焰火、耍龙灯等活动来欢度节日。特别是元宵象征了家庭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节主要在我国以及海外大部分华人聚居区盛行。(2分)
19、生活犹如一畦田园,每个人都要有播种的准备。
人生犹如一座高山,每个人都要有攀登的准备。(每写出一句3分,其中句式2分,内容1分。)
20、路透社:博尔特撕毁破百米纪录规则手册 美联社:黑色闪电划破历史长空 国际田联:一个新传奇就此诞生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人。高祖起兵后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咸阳,将领们 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汉王之所以能详细地了解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常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军队的损失。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于是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池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按礼仪小步快走。
高阻十一年,陈稀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到达邯郸。战事辽没有结束,淮阴俣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已经被乐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召平对相国说:•您的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风餐露宿,而您留守京城,并不需要冒着矢石去冲锋陷阵.但皇上却要给您加封食邑、设置卫队.皇上对您起了疑心阿。设置卫队.并非以此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要接受,把自己的全部家财私产拿出来赞助军需。这样皇上就会 高兴。”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 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继承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奠过于君主。”皇上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磕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六 作文解析:从这则材料的内容来说,它由两部分组成,主要材料是一则寓言,辅助材料是最后小孩子说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两部分材料所体现出来的道理是截然不同的。在这则材料中,主角是乌鸦,是主要“人物”,而老鹰则是起陪衬烘托作用的,是次要“人物”。 牧羊人和小孩的对话是主要信息。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处,才能准确并正确理解与把握材料的意义点。因此,对这则故事的理解从分析对象入手可以有三种角度:乌鸦的角度、牧羊人的角度、牧羊人之子的角度。
梳理角度,理解材料的意义点,可以运用抓关键句的方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意义点,其多在材料的末尾,有的在中间。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则材料其意义点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为了准确地理解材料的意义点,还可以运用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理解意义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含义有: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所以,要正确认识自己。(或:人要有自知之明)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二.联想感悟,由此及彼,拓展新的“意义点”
对一则材料的梳理,一般来说可以归纳出多个意义点,但我们还不能“就事论事”,还要联系实际生活,谈出感悟,论述材料包含的事理。文题有显性的信息,也有隐性的信息,我们特别要从隐性的信息中悟出言下之意、比喻之意。因此,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联想感悟,将抽象出来的含意转化为表达的意向,使文题的概念演化为可感的内容,从而拓展深化其意义点。
上述材料,事浅而意深
1.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学习他人,结果不但不能得到成功,有时还会陷自己于尴尬的困境之中。可联想拓展到现实中诸如“不顾及当地实际情况而盲目规划城市,重复建设等现象”等。
2.勇气的可爱。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身上透露出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仍然值得肯定。可联想拓展到“积极学习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证观点等。从反面可感悟,这种勇气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可主张“学习、实践都必须立足实际”等。
3.情感的倾向。牧羊人对乌鸦的明确否定态度,可感悟“自不量力者并非仅有乌鸦,我们都可能因为追求某一目标而有时陷入自不量力”。也可拓展到“盲目模仿、缺乏自知之明的非理性行为,说明脱离客观现实的恶果”等;从牧羊人的否定中,还可探讨其“态度的绝对化倾向、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历史观”等;
4.认识的差异。父亲和儿子对一只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要求他人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总是一致,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太多。
遵循着材料的意义点和命题者的感情倾向,或道德审美价值判断标准,或概括性的评价结论,都可以进行多向拓展深化,来为作文最佳切入点提供不同的选择项。[
三.结合自我,联系实际,选定最佳“切入点”
  上述这则则材料从不同的视角观 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材料的意义点多了,确定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把握材料含义,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这个角度是扣紧原材料的,但不一定是扣紧原材料的中心的。也就是说在选择最佳切入点时,既要考虑最佳角度,也要考虑最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这就需要寻找那些最适合自己精神追求的“层次”。一旦寻得,就应在这个“层次”中尽自己的可能生 发出最高的精神境界,让文章发挥出最大的思想感情的能量。比如,你有把握在这篇文章中写出新意,就可从牧羊之子赞赏乌鸦的角度入手,以“人要有敢于模仿尝试的勇气”这个意义点为写作的最佳切入口来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
另外,写作时,为了保险,最好能引用材料中和你的角度、观点相关的句子加以分析、假设,这样立论就扣住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的要求。题。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选定作文中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意义点”),即可构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