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详细内容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教案
第谷:20年详细记录行星公转位置。(感性认识)
开普勒:刻苦计算提出太阳系行星的三大定律。(理性认识)
牛顿:致力研究在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和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理性认识)问:为什么第谷不能得出理性认识来呢?(这启示我们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也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所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也是关键条件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问: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过度]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从而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由此及彼”――叙拉古国王曾命令金银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新王冠做得十分精巧,国王却疑心工匠在皇冠中掺了假,但这顶皇冠的确与当初交给工匠的纯金一样重,国王即想检验真假,有不想破坏皇冠,于是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最初,阿基米德也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到澡堂洗澡,突然注意到,当他坐到满满一盆水里去时,水从盆边溢到了盆外,同时也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来了,他脑子里灵光一闪,猛地从澡盆里跳出,来不及穿上衣服就狂奔回家。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后来到皇宫,他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皇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经过此次实验,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时,把洗澡时溢出的水、皇冠、与物质的密度这些似乎豪不相干的几种情形统一起来,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共性,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问:为什么需要由此及彼?(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由表及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问: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是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足以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写《资本论》、达尔文写《物种起源》。[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这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这也是这一框的方法论意义。]2、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1) 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只是科学家的事,科学家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2) 学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