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政治试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同步复习题及答案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同步复习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政治:3.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同步复习(新人教版必修四)
知识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2010福建六校联考)“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2010广东惠州调研)白话文扬弃了文言文的陈腐与艰涩,更适宜和方便人们抒发新时代的新思想。人类社会能够迈向文明进步,在于一种自觉的扬弃意识。“扬弃”是
A.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克服过时的消极内容,保留和培育积极因素的过程
C.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哲学态度
D.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具体表现为
①否定是自我否定还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②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还是否定一切 ③否定是扬弃还是“抛弃一切” ④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还是全盘否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判断)(1)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权威都是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的。(  )
(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实。(  )
5.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

知识点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6.(2010江苏南通通州区专项练习)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名言蕴含的哲理是
A.敢于怀疑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没有疑问的读书就不能取得进步
C.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
D.既肯定又否定是认识事物的源泉
7.在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
A.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
B.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C.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就能提出、解决新问题
D.进行逆向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前提
8.(2010安徽高考信息交流)香烟每盒20支装,这是常识。然而,在德国“万宝路”香烟却是每盒19支装。原来经历通货膨胀后,公司无利可图,而提价又会丧失竞争力。于是,烟草商决定将20支改为19支装,并在包装上声明是“为了不增加消费者负担”。新香烟上市后,多数人对少一支烟并不在乎,从而保住了它的市场地位。这启示我们
A.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要树立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观念
C.办事情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促成质变
9.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__________的实际,敢于突破__________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__________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__________,善于提出__________,敢于寻找__________,确立__________,开拓__________。


能力点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0.下面漫画《筛选》告诉我们

A.否定就是创新
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
C.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辩证的否定是通过外力作用实现的
11.(2010安徽合肥一中期末)科班出身却不留恋传统的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创立的“海派清口”,是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并赋予了时代特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其演出常常是一票难求。周立波创立“海派清口”的过程坚持了
①辩证的否定 ②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边漫画警示我们

盲 目
A.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B.应尊重书本知识,反对权威
C.权威不可信,权威不一定正确
D.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
13.(2010北京东城区综合练习)敦煌莫高石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莫高窟壁画,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继承了前代绘画、雕塑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莫高窟壁画表明
①艺术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②艺术创作必须是全新的 ③艺术创作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④艺术创作离不开辩证思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10山东高考文综)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能力点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据此完成15~16题。
15.上述材料说明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
②只要坚持辩证法就能实现各个方面的创新 ③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法的要求 ④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
②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不了解辩证的否定,也就不会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的 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10山东聊城一中期末)2009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促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
①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 ③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④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为此,我们应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是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③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④不拘陈规旧制,敢于挑战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2010安徽合肥一中、合肥168中学期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由于通胀预期的增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采取灵活政策的理由。

?答案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基础巩固
1.D 2.B 3.D
4.(1)答案:×
(2)答案:×
5.答案: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6.C 7.B 8.B
9.答案:变化发展着 与实际不相符合 落后 新情况 新问题 新思路
新观念 新境界
能力提升
10.C
11.C 吸取多种传统曲艺中的精华,弃其糟粕,并赋予时代特质,创立“海派清口”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①③应选;②④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2.D 辩证否定观对待权威的正确态度:尊重权威,因为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又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故选D项。
13.C “莫高窟壁画,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体现了①;“继承了前代绘画、雕塑的优良传统,吸收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体现了③④;②的说法错误,因为这种观点否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故本题选C项。
14.答案:(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2)《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但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否定,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回答时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15.B ②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④说法错误。答案为B项。
16.A 本题考查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原因,其中④观点错误,辩证法并不是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排除带有④的组合项,正确答案为A项。
17.D 18.D
拓展探究
19.答案:(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因此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由于我国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政策要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属于运用什么理论分析什么问题的类型,先陈述所运用理论的内容,再结合要分析的问题具体阐述哪些具体做法依据了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