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政治试题>生活与哲学之基本理论部分选择题训练

生活与哲学之基本理论部分选择题训练

详细内容

生活与哲学之基本理论部分选择题训练
一场来势凶猛的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回答1-2题
1.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温家宝总理在世界金融危机面前,毫不慌乱,充满镇定。他在访美时还忠告美国金融家“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包含的哲理是( )
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 D.意识对人们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在古代欧洲,有过这样一首诗:那时候,上面的青天还没有称呼,下面的大地也没有名字,其阿玛特(即海洋)是大家的生母,万物都和水连在一起 这首诗体现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有关专家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到2050年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油、气供应不足,需求不断扩大,进口将成为中国石油的主要供应渠道,天然气也需要大量进口。上述材料中有关专家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在自然观上坚持辩证法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把几何学与代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要认真学习哲学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学好哲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要学好、用好哲学 D、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进步,要认真学好具体科学
6. 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辩证法从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从属于唯心主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C 辩证法、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互不相干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大对立的哲学派别
7.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①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支不结果的花 ②旧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③聪明的唯物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④只要存在聪明的唯心论,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汉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报再次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美国地震专家指出,从现在的地震学研究水平来看,精确的短期预报的确是不可能完成之事;从地震专业角度看,地震的长期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主要基于地震学家对断层历史的研究。从哲学角度看,上述对地震预报的认识( )
A .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D .属于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观点 
9.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说明( )
A.自然科学揭示了自然领域的奥秘 B.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世界观的指导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10.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理在气先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1.“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与“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两种观点分别属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2.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
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真正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3.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所发现。这些发现( )
A.会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干扰因素B.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构成了事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D.表明自然界中的事物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14.“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15.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支撑,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日积月累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这一论断说明(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④精神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16.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的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17.埃及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冀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8.“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 问题的不同回答。( )
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转变时期,列宁及时掌握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写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材料表明( )①真正的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影响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④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正确总结和概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想象力 B.哲学智慧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C.哲学是从人们主观情绪中产生的 D.改造自然界,决定于人的智力
2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
A.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C.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B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存在的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事物是静止的
25.朱熹的“理生万物”观点属于( )
A .“理”和物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 .“理”是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离开运动谈“理”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把“理”看成为世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生活与哲学之认识论部分选择题训练
1、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4.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 )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5.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6.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7.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 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 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A.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三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真理与渗误相互融合 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的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10.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发了“绿色”革命。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绝,造成严重的生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新的课题。这表明( )①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人们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认识的无限性表明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
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2008年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回答12-13题
12.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思想的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以下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 )
A.真理是客观见之与主观的活动 B.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C.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D.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说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
13.胡锦涛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长期以来,癌症的阴影笼罩着人类,人们将癌症当成死亡的代名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抗癌斗争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癌症不等于绝症。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把癌症列为慢性病,提出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合理治疗,癌症患者是可以长期存活的。回答14―15题。
14.材料主要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真理
C.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 D.真理是无条件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化发展
15.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认为:“别只顾着打歼灭战,过度治疗只会适得其反,保存自身免疫力很重要,要把肿瘤当成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来看待。”这依据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④一切自然物都依赖人类为其立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到“保增长”,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17.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
18.“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10几次。回答19―20题。
19.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各地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 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启示我们(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③④
21.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 B.①② C.①④ D.①③④
2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
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24.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查阅资料、走访社区、问卷调查……进而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5.政治生活中关于“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
A.实践性 B.革命性和科学性 C.唯物主义特征 D.辩证法特征
26.2008年8月1日,历经13年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开始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上述材料反映( )
A.认识的反复性和目的性 B.认识的无限性
C.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反复多变的 D.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
27.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 ) ①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波浪式的前进 ③直线式的上升 ④螺旋式的上升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3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知不足”,是因为( )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8.一头小象被绳子拴住,它拼命挣扎也无法挣脱,几经反复,终于放弃。若千年后,它长成一头强壮的大象,力气虽足以挣脱绳索,但它已没有了这种冲动。这个故事告诉我( )
A.经验是靠不住的,依赖经验必然失败 B.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C.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D.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