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第一轮优化新题复习010
详细内容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读图,完成1~2题。
1.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
A.a B.b
C.c D.d
2.e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
B.人口素质低,缺乏环保意识
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
解析:第1题,据六大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六大洲人口的增长状况可知:a为非洲,b为南美洲,c为亚洲,d为北美洲,e为欧洲,f为大洋洲。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第2题,欧洲的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为零增长或负增长,所以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答案:1.A 2.C
(2010年广东佛山质检)读“中国人口变化图”(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剩余劳动力增长率),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时段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②时期,人口增长暂时处于“低―低―低”模式
C.③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D.④时期,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平稳
4.图示时期,大多数年份我国社会剩余劳动力增长率较大,这说明我国(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出生率高
C.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D.城市化进程快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A、B两项错误。③时期,主要由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第4题,剩余劳动力增长较快,说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有限,满足不了青壮年就业的需求。
答案:3.D 4.C
5.(2009年高考广东卷)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解析:选A。图示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北京的少儿抚养比小于广东和江苏。
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7.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澳大利亚 D.美国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①时期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到②时期不断增加,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零,所以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③和⑤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人口总数稳定,但③时期人口总数最多,⑤时期人口总数最少,两时期不相等。第7题,选项所列国家中尼日利亚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与②时期相符。
答案:6.B 7.A
8.读中国2000年和2050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2000年与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
①人口总量庞大 ②人口增长快 ③少年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④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没有人口总量、人口增长信息。只能得到各年龄段男、女性别的人口比重。
(2010年广州模拟)读1964~2000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回答9~10题。
9.有关1964~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B.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增加
C.15~64岁年龄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D.199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10.进入2000年,我国面对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严重短缺
B.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每年新增人口多
C.青壮年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大
D.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日趋减少
解析:第9题,从图中数据可看出,从1964~2000年,①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下降;②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14.4%;③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口比重提高了3.4%;④到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进入老龄化社会。第10题,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但青壮年人口比重仍最大,且呈增长趋势,不存在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但就业压力巨大。
答案:9.C 10.C
(思维拓展题)阅读下面两幅人口统计图,回答11~12题。
11.对图甲中A、B、C三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
B.B国人口死亡率高于C国主要是因为其医疗水平比C国低
C.与B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
D.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7年为5.1‰)相似的是C国
12.分析图乙中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 ( )
A.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劳动力不足
B.B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大
C.A国人口增长已完成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D.B国15~64岁人口比重大于A国
解析:读图并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30‰,C国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大约为6‰,与我国相似。读人口年龄构成图可知A国属于年轻型年龄结构;B国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短缺,15~64岁人口比重大于A国。
答案:11.D 12.D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3~14题。
1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1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解析: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3.C 14.C
15.下图是N、M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关于两类国家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类国家因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而人口增长快
B.M类国家因人口数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而导致人口萎缩
C.N类国家因资源十分丰富所以环境人口容量大
D.M类国家因经济、科技发达所以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解析:选D。据图示可以判断N为人口增长型,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M为人口减少型,人口年龄结构以老人为主,老龄人口多,人口增长慢,对应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
材料2:上海浦东将在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支持下,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试点。2008年3月26日,在浦东新区3届人大3次会议上,浦东新区代区长李逸平指出,2008年浦东要为国家探索延长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提供示范效应。
(1)材料中提及到“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的出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
(4)浦东在探索柔性延长退休年龄改革中,率先可以试点的人群是( )
A.高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
B.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
C.外来务工人员
D.野外工作人员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侧重考查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出现原因。第(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到21世纪初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现代型。第(2)题,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快,导致就业困难,为维持生计,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而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第(3)题,东部大城市经济发展快,而人口出生率低,呈现快速老龄化现象,引起劳动力需求不足,老人赡养压力增大等社会问题。第(4)题,延长退休年龄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再开发,而五六十岁的人特别是此年龄段的科技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工作经验、阅历方面的积累正处于理想状态。
答案:(1)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或接近现代型转变
(2)“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引起的。
(3)“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引起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
(4)A
17.(PK重点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94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人口913万人,死亡率为6.93‰;自然增长率为5.1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22。
2007年我国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年末数(万人)比重(%)
全国总人口132 129100.0
其中:城镇59 37944.9
乡村72 75055.1
其中:男性68 04851.5
女性64 08148.5
其中:0~14岁25 66019.4
15~59岁91 12969.0
60岁及以上15 34011.6
其中:65岁及以上10 6368.0
材料2:
材料3: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动情况图(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
(1)材料1、2反映我国人口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21世纪 年代时达到基本平衡。
(2)材料1、2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同时还有反弹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________。
(3)不符合我国的人口结构特点的是( )
A.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B.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
C.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重失衡,存在一定社会隐患
D.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4)材料3反映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何变化特点?谈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题由材料1中的数据和材料2中的人口变化曲线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已有大幅度提高,但距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还有一定距离。第(4)题,人口性别比统计图反映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并持续升高,势必带来一定的人口问题、社会问题。
答案:(1)增长 40
(2)现代 计划生育政策
(3)D
(4)偏高并持续升高。
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体力劳动和传统生产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忧等,这是产生对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受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落后观念影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等。
造成后果: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势必造成部分男性将来结婚困难,危及社会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