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物理实验复习探究动能定理教案
详细内容
实验5、探究动能定理在(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16~18页: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的关系)
图1
如图1, 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两个图象同时画出,如图2、图3.
图2
图3
图2表示物体的动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3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重力所做的功,因为物体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二支持力不做功),所以重力做的功就是合力做的功,而重力势能的变化等于重力做的功,所以重力势能的变化等于合力做的功。
比较图2和图3,物体动能的增加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例如从0到1s, 动能的增加为 (见图2),重力势能的减少为 ,两者相等。
所以,物体动能的增加等于合力做的功。
如图4图5、图6。
图4
图5
从图5可以根据 算出合力做的功: 。
图6
从图6可以看出物体动能的变化: .
合力做的功为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误差为 。
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7,
图7
动能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8,
图8
以上两个图线非常相似。 因为 时动能为0,所以任意时刻动能的值等于动能的变化值;而力与位移的积就是功,由于力是恒量,所以功的图象应与位移的图象相似, 那么动能的变化的图象就与功的图象相似了。
利用数据显示方法测出4组数据(显示方法如图9所示):合力F,水平位移x, 速度v和动能EK, 然后输入到Excel中,用公式 (因为斜面的倾斜角为300)算出位移s,用公式 算出功,然后画出W-Ek图象如图10。
图9
FxsWvEk
13.800000
13.80.02510.0289830.3999650.530.39
13.80.0290.0334860.4621110.560.45
13.80.0940.1085421.4978771.031.49
13.80.210.2424873.3463211.543.34
13.80.360.4156925.736552.015.68
13.80.490.5658037.8080812.357.78
数据表
图10
图10中,红的直线是动能Ek与功的关系,是直线,该直线的斜率为 ,近似为1,说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动能定理。
例1、如图所示,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减小实验误差,长木板应水平放置
B.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可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
C.小车在橡皮筋拉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橡皮筋拉恢复原长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D.应选择纸带上点距均匀的一段计算小车的速度
答案:BD
例2 2009高考安徽21.Ⅲ.(6分)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师,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
出小车的速度 、 、 、……;
(3)作出 草图;
(4)分析 图像。如果 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 ;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 ∝ 、 ∝ 、 ∝ 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答案:D。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橡皮绳做的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这个速度是指橡皮绳做功完毕时的速度,而不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例3. 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原理”
2009高考 广东
15.(10分)某试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原理”。如图12,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
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试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 ,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期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 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的△E3= ,W3=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表1,请在图13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
答案:15.(1)①小车;②由静止开始释放小车;
③改变小车质量.
(2)0.600J,0.610J.
(3)△E-W图线如图所示
例4. 2008年广东第16题: 探究“动能定理”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动能定理”,图中小车中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50 Hz.
⑴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 ,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 ;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⑵图1是钩码质量为0.03 kg,砝码质量为0.02 kg时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O及A、B、C、D和E五个计数点,可获得各计数点到O的距离S及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v,请将C点的测量结果填在表1中的相应位置.
⑶在小车的运动过程中,对于钩码、砝码和小车组成的系统, ________做正功, 做负功.
⑷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图2中的图线(其中Δv2=v2-v02),根据图线可获得的结论是 .要验证“动能定理”,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和 .
表1纸带的测量结果
测量点S/cmr/(m•s-1)
00.000.35
A1.510.40
B3.200.45
C____________
D7.150.54
E9.410.60
解析: (1)②接通电源、释放小车 断开开关
(2) 从尺上读数,C:6.06cm, 减去O点读数1.00 cm ,得C点的S值5.06cm
C点速度
钩砝的重力做正功, 小车受摩擦阻力做负功
小车初末速度的平方差与位移成正比,即
要验证“动能定理”,即 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摩擦力f和小车的质量M.
答案:16.(1)②接通电源、释放小车 断开开关
(2)5.06 0.49 (3)钩砝的重力 小车受摩擦阻力
(4)小车初末速度的平方差与位移成正比 小车的质量
例5①某同学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方案如图所示.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误差,实验中要采取的两项措施是:
a
b
②如图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则打B点时的速度为 ;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测得位移和速度后,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答案:① a 平衡摩擦力 2分
b 钩码的重力远小于小车的总重力 2分
(或者:钩码的质量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答m钩《M车 同样给分)
② 2分
钩码的质量m,小车的质量M.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