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详细内容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2)利用图片,中共“一大”到“三大”会议决议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提问、启发、讨论、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前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伟大历史意义。
(4)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认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培养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4)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通过学习在国共合作促成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祖国民族独立进步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4)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历史歌曲、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
①基本按照本课引言的写法导入。
②利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言导入:
1849年,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无独有偶,1919年,在巴黎和会中国的主权遭到践踏的时候,中国的青年学生起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起来了,中国的商人起来了,中国的工人阶级起来了,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与北洋政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就是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五四运动。
③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与“资料回放”中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比较来导入新课。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学生与教师齐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提起这诞生在七十多年前抗日前线血与火中的国歌,我又想起了八十多年前的这样一张传单,“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张传单所反映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的内容──五四运动。
一、五四风雷: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巴黎和会(1919.1~6月):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所谓“和平会议”,实质是宰割战败国、进行分赃的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7个战胜国的代表1000人参加,其中全权代表70人。苏俄没有受到邀请,德国作为战败国也被拒之门外。美、英、法、意四大国操纵会议。4月28日的全体会议上,一致通过《国联盟约》。6月28日,各战胜国终于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大会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2)中国正义要求遭拒绝:
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因而也派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团6人(另外五人分别是: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驻美公使顾维钧)出席了会议。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希望条件七条:
一、废弃势力范围;
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四、撤销领事裁判权;
五、归还租借地;
六、归还租界;
七、关税自由权。
接着,在中国旅欧学生要求下,中国代表又向巴黎和会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但是,这个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却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和会”议长克里蒙梭以其不在和会权限之内,拒绝讨论第一项和第二项内容;山东问题,日本在战争中获得的权益已由英、法、意得以承认,以及中日双方曾有的换文,故日本拒绝交还在山东的特权。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深受帝国主义欺压的中国人民长久积压的怒火一下子迸发出来,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般开始了。
(二)、爆发:
1、时间:1919年5月4日
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
(三)、经过:两个阶段、两个中心与主力
阶段时间运动中心主力
第一阶段5月4~6月初北京学生
第二阶段6月5日后上海工人阶级
(四)、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表现为: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签和约。
(五)、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3)作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
(4)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合作探究1】五四运动的精神
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在新时期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五四精神的新篇章。
【合作探究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鸦片战争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同: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异: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④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⑤所屑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十月革命之后,屑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2、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5、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二)、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
3、代表:13位代表;
4、主要内容:
①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制定党的纲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③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5、、诞生的意义:
(1)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
(2)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3)影响: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合作探究】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其中“新”在哪里?
①思想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②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阶级基础: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④革命纲领: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主要活动:这是教材中[历史纵横]的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①组织工作:陈独秀专职做党的工作,准备成立执行委员会;
②政治工作:部署工人运动;
③思想宣传工作:出版关于共产主义的书籍。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合作条件:
①中共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如二七惨案)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
①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即三排挡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
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3)失败:
▲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原因: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②国民党右派的背叛;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诞生的?
答案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济根源;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根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学习延伸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