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一历史上册10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详细内容
场口中学2011年10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 )2.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大哥 B.二哥 C.三哥 D.四哥
( )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4.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 B.科举制 C.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D.郡县制
( )5.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 )6.为了削弱相权,汉代、唐代、宋代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增加宰相的名额 B.废除宰相
C.分割宰相的权利 D.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
( )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 )8.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是坐着的,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来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了。此后,宰相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这件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宋太祖不准宰相坐下议事 B.宰相大臣开始处于从属地位
C.宰相大臣事务繁多 D.君主专制的加强
(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表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 )10.为了管辖庞大疆域,元朝在地方设立了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中书省
( )1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 )1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 )13.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管理这一省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 B.西藏行省 C.巡检司 D.宣政院
( )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15.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第二单元(专题二)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A.元代行省制度的兴盛 B.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
C.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暴行
( )16.1895年对中国来说是屈辱与动荡的一年,假设你这一年生活在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支队伍与日本侵略者作战
A.邓世昌的部队 B.义和团
C.刘永福或徐骧的部队 D.李宗仁的部队
( )17.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反洋教斗争
( )18.下列城市在近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
①南京 ②重庆 ③上海 ④天津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 )19.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打开市场D.输出资本
( )20.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2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 )22.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七七事变 ③一。二八事变 ④华北事变 ⑤八一三事变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④②⑤ D.③①④②⑤
( )23.下列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会战的表述不客观的是
A.打破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说明国民党初期抗战态度比较积极
C.会战迫使日本停止了进攻
D.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日军的气焰
( )24.《东史郎日记》这样写到“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荼毒生灵,破坏良田,摧毁房屋,肆意暴虐,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狱,导致无数的生灵成了孤魂野鬼。”下列史实能证明其观点是:①南京大屠杀②毒气战③建立七三一部队④大“扫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5.1936年起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的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东北人民革命军
C.东北抗日游击队 D.东北抗日联军
( )26.“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 )27.体现国共合作抗战的战役是
A.忻口战役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南京保卫战
( )28.1938年在抗日名将抗李宗仁的指挥下,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肌谷、板垣师团的主力,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 )29.右图是一首著名歌曲作品的手迹,该歌曲广泛流行于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心声。该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A.19世纪40年代
B.20世纪初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 )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 )31.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重大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 B.枣宜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 )32.“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3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图三
图四 锦衣卫印和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些具体的政治制度?(5分)
(2)图三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2分)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2分)
(3)依据图二、图三、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3分)
34.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成。”
材料三 1937 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杭战。1945 年8 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 年10 月25 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l 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1 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5 分)
35、阅读下列材料:(14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
材料一 东北沦亡。时有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材料二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4分
(2)材料二中“介公”指谁?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三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中国战场、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战场(不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10个师团7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多人不到10.9万人
材料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美国海军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但陆军主力的使用始终受到欧洲战场的限制。法国二战史学者亨利•米歇尔写道:“事实上,由于英军和美军兵力不够,惟一对日军作战的陆军就是中国的陆军了。”
材料五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请回答:
(3)依锯材料三、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4)材料五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场口中学2011年10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2小题,每题2分,共64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0BAD,CADDD11--20ADDCD,CAA21--32ADD,CBBCB,DD
二、非选择题(34题12分,35题10分,36题14分,共36分。)
34(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些具体的政治制度?(5分)
西周分封制;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5分)
(2)图三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2分)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2分)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2分);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2分);
(3)依据图二、图三、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3分)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加强;(1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1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1分)。
35(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l 分)
黄海海战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变爆发之后?( 1 分)
七七事变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5 分)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6(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4分
东北沦亡;华北政治、经济日益殖民地化。
(2)材料二中“介公”指谁?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3分
蒋介石。逼蒋抗日(停战抗日)。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主力始终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使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兵力不足。(4)材料五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中国如果放弃抗战,日军即可腾出兵力与德国法西斯东西夹击配合,会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恶化。
(未出现的原因是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坚持全民族抗战,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