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解的“疙瘩”
详细内容
尼溪
生活中总有些一时解不开的“疙瘩”。
比如,人都想吃到不用化学肥料、没喷洒农药、露天生长的青菜。可在现实中,这样的青菜怕只有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才有。不说那些以种菜为生的菜农,就是自产自销的乡下人家种的菜,如果五七天不喷一次药,对不起,虫子们就先下嘴为强了,怕是连根都不给你留点;如果不用化肥催生,即使长成了,也是一“灰姑娘”,莫说受人青睐,怕是连鸡都懒得啄、猪都懒得啃;大雪封门的天气,你还想吃到黄瓜、青椒等反季节的青菜,不用大棚能长成、不进恒温室能留得住么?
又比如,人都骂现在养鱼的人都黑了心,养出的鱼都没有鱼味,莫说鲜美,还一端上桌就有一股刺鼻的怪味。这话一点不假。可时下,又到哪里去找过去那种生活在清水里靠吃水草和天然食物长成的鱼呢?不说那些以养鱼为生的鱼人,就是乡野的小河小溪、野塘野湖,你拿根棍子随便插到水里搅动一下,泛起的无不是包装袋、烂衣鞋和臭气熏天的黑水。这样的水里能生长出味道鲜美的鱼吗?
近读记者李红梅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人民日报》2015年11月6日“民生周刊”栏)。文章说:现在北京一些小学“课间十分钟,除了喝水上厕所,(学生)不可以出教室。”“二年级的孩子胆大点,敢到教室外的走廊玩会儿,但是不能跑、跳。”“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或远足之类的野外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这是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现在的北京学校有,有的学校甚至还对学生上厕所、吃饭的时间都给予了限制性的规定。对此,专家学者提了不少建议,各级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不少规定,似乎都没有什么成效,甚至“疙瘩”还越结越紧。
其实,学校、教师何尝不知道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何尝不知书根本就不能这样教,教育根本就不是这样办的。明知不该而仍然为之,其中是有很多苦衷的。最主要的,一是为安全,二是为成绩。
现在整个社会,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家长,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一说到教育,就是安全第一,成绩第二,至于成长和发展,那都是隐性的,比起安全和成绩,都是次要的。一所学校,一个教师,不论你教学理念如何先进,教学思想如何超前,只要在安全和成绩上出了问题,都是一票否决的。再说,无论你站在怎样的高度,说得怎样有理,无论你的规定制定得怎样的严格缜密,一旦落实到你自个头上,你愿把孩子往那出过安全事故且升学率又低的学校里送吗?这就是那些所谓的名校虽屡遭舆论谴责而仍然出名、仍然红火的原因所在。
当然,世上没有永远解不开的“疙瘩”。但要想快一些解开,首先得注意不要让它越拉越紧,要理出头绪,找到症结所在。要想吃上新鲜的蔬菜和美味的鱼,就得从治理环境着手;要想使教育步入正轨,顶层设计要着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家长学生也得更新理念、遇事得讲法理;整个社会都得回归到理性的层面上来,为解社会上一些难解的“疙瘩”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