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点遇到这些电影,我可能会不一样(一)
详细内容
快放假了。
Sir知道你们的心都飘了。
都在路上。
回家,旅游,甚至冒险。
早一点遇到这些电影,我可能会不一样
既然如此,Sir今天就应景推荐几部,适合旅途的公路片。
必须承认,Sir是一个死宅。
每天的生活,就是家——毒舌——家,两点一线。
公路,总是那条路。
每天走起来,一样。
早一点遇到这些电影,我可能会不一样
又不那么一样。
因为Sir每天,都会看一部不一样的电影。
慢慢的,不急,就有了Sir的人生。
——听起来好臭屁的样子。
然并卵,Sir还是一个宅男。
不止一次幻想过,有一天,停更,上路。
做每一个男人,从童年开始,就想做的事。
公路片往往是写实的。但Sir想先说一部超现实的。
蒂姆·波顿,《大鱼》。
爱吹牛的爸爸告诉童年懵懂的伊万·麦格雷戈,世界是魔幻的,有很多奇形怪状、光怪陆离的人。于是长大后,他离开家乡,环游世界。
在路上,他真的遇到了各种奇怪的事。
最后,他总算搞懂了,爸爸满嘴跑船,到底是想说啥。
孩子,现实也许很骨感,但你可以活得很丰满。
再说第二部。
鲍里斯·赫列勃尼科夫导演的《消失在地图的名字》。
这部片,是俄国风的"诗人电影",曾被看作"俄罗斯电影的新希望"。导演鲍里斯,很多人看好他,觉得他很有逼格,可以接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的班。
故事说起来就很鬼诗意——丧偶又失业的父亲,带着11岁的儿子,开车前往黑海小镇Koktebel。
父亲爱上路遇的单身女人,抛下了儿子。
在ChickCorea的钢琴声中,儿子独自上路。
那么,儿子最后到了吗?
这不重要。
有些地方,也许永远也到不了,但你不能停止脚步。
说阿方索·卡隆,你可能陌生,但提到《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就无人不知了。
这位,当年也很文艺。
他拍的《衰仔失乐园》,Sir非常喜欢。
因为少年时,我们都曾经衰仔(粤语,意为调皮捣蛋的不良少年),总是亢奋的,急吼吼的。
两个青春躁动的衰仔,骗一个失恋的美女姐姐,去一个胡编的沙滩,"天堂之门"。
他们开着父亲的车,沿着南美美丽的海岸线,一路放纵。
少年的心里,本来只有胡闹和女人。
而海边姐姐的一句话,完成了他们深刻的成人礼。
"生活就像大海的泡沫,你必须一头扎进去。"
转眼两人毕业,成为和Sir一样的上班族。后来得知,美女姐姐早就得了绝症。唏嘘一番,两人又一头扎回庸碌的成人世界。
姐姐白说了吗?并没有。
有生之年,有几个人会有幸遇到这样的姐姐,听到那样的金玉良言?
余华写过,18岁出门远行,我像一条船。
你呢?在可以尽情放纵的年纪,有没有上路?
来自巴西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拍了《摩托日记》。
主角还是上面的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不过长大了,这一次,他演切·格瓦拉。电影讲述的,就是切同志的日记故事。
不。那时切还不是上面这么潮,也不知道躺在中国的地摊上舒不舒服……
早一点遇到这些电影,我可能会不一样
你们都知道他是革命者。但在革命者之前,他曾经这样。
这样。
或者这样。
潇洒不羁,游走世界,去寻找真理……
和女人。
恋爱、喝酒、打架,做消防员,做医生。
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鲁、古巴……
他在日记结尾写:"写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死了。打磨这本日记的我,不再是我;现在的我,已不是过去的我。漫游南美洲给我的改变,远远超过我的预见。"
世界从"他以为的那样",变成了"他想改变的那样"。
脚下走的路,成为他的心路。
"吃好喝好玩好"的slogan。
变成了——
"你必须为每一口呼吸作战"。
是条汉子,就选择:
在路上,改变自己。
再说说德国新浪潮代表人物,一位很有腔调的大师,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
一个中年的流浪汉,走在荒凉的戈壁中。他在德州的沙漠中,找一个叫巴黎的地方。他隐约记得,妈妈就是在那里怀的自己,那里,是生命的起点。
浑浑噩噩,一路走,一路忘。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都通不到他的家。
后来,他找到了儿子,找到了在色情行业谋生的妻子。找到了记忆。
但他们没有团聚,流浪汉最后仍然孤独,不知所终。
其实这片子现在看更有意义。因为其实在说现代社会的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