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财富生活的镜花水月
详细内容
如果几十年后人们回忆起2008年,大多会说,那一年的大事真多啊!
2008年,是值得记录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有一场数十年一遇的大雪,还有一场大地震,一场金融大风暴,一个大熊市,还有我们每个人无法忘记的百年圆梦的奥运盛会。
对于老百姓的理财生活来说,2008年,仿佛是一场镜花水月,看上去很美,变化很快,一切都像谜一样,难以捉摸。
猪肉真要吃不起了
事情得从2008年年初的一场大雪说起。
那场大雪差不多持续了一个月时间。道路被封、供电受阻,安徽、江西、湖南,仿佛突然之间被施了魔法,被冰封住了。大量的人回不了家,心急如焚。还有一些人在打通道路、恢复供电的工作岗位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008年的春节有些“贵”,这场数十年一遇的大雪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件事情:钱不是个东西,猪肉真要吃不起了。
池州市杏花诗苑小区的李先生深有感触,三口之家以前置办年货大约只要1000元钱,而2008年春节则花了2000块钱。
第一场大雪后,猪肉涨到了16元一斤,过了两天,临近小年夜时,又下了一场大雪,猪肉供应紧张,涨到20块钱一斤。
正当李先生抱怨生活不易时,地方政府出手了。政府部门组织了不少货源,稳定物价,大约在小年夜后的两天,地方政府还出台通告,对猪肉进行临时限价,城市里猪后腿肉零售价格最高不能超过15.8元一斤。
但是,限价政策并没有影响物价在当年2月创下历史新高,CPI同比上涨了8.7%!这一数字让2007年的“高物价”黯然失色,也比2008年上半年CPI的平均数7.9%高出0.8个百分点。
大西洋刮来的“飓风”
当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开始转向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发生了大变化。
2007年夏天,一个新鲜却为大多数人一知半解的名词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个词就是“次债危机”。
“次债危机”牵出了大问题。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收购。大约半年后的9月15日,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和第三大投资银行的美林证券也宣布倒闭。
大西洋飓风愈演愈烈。不仅席卷了欧洲、日本,也影响到亚洲、拉美这样的新兴地区。
9月16日,就是雷曼兄弟倒闭的第二天,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被看成政府的救市之举,随后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内忧外患下,公众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突然从过热陷入过冷,尽管之前没有太多的铺垫。同时公众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经济过冷似乎比经济过热更可怕。
10月15日,合俊玩具厂倒闭。6500人失去工作。这一事件迅速登上了各个媒体的头条或者黄金时段。因为合俊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玩具企业,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印染也走向破产。
合俊玩具和江龙印染不是个案。2008年10月,记者曾经到浙江走了一遭,在有着“中国小商品之都”美誉的义乌,看到了一个有些普遍的现象:一栋栋大楼,醒目的地方注明是某某公司,同时又悬挂着一条条红色的条幅:本楼整体出租。
大量的公司开始减产或停产,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工开始提前返乡。其中外向型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受风暴影响最大。
这不难理解,由于危机的存在,欧美家庭开始削减支出,出口外向型城市的商品就很难卖出去。在美国,圣诞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相当一部分,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却将上一年度的圣诞树从储藏间里找出来,打扮一下继续使用,而不再购买新的圣诞树。大家都知道,沿海一些城市,正是欧美国家圣诞树市场的最主要的供货商。
股市成了“绞肉机”
“大盘马上就要到底了!”
相信不少股民的耳朵都被这句话磨出茧子来了。然而,事实证明这句话是2008年股市中的最大谎言。同样,2007年度股市中的最大谎言――“牛市还在半山腰”――也经受住了2008年股市的考验,假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事情得从头说起。2007年第三季度,上证综指每月增幅平均达到15%左右,当年9月,上证综指飚升至5400点。一些官员学者纷纷乐观地表示,中国牛市距离结束还早,“牛市还在半山腰”,“8000点算什么?10000点都没有问题!”万千股民也是兴高采烈。
2007年10月,上证综指达到了6124点,随后下行,2008年初,上证综指重新回到5000多点。
“这只是暂时的回调,短期的波动是难免的,中长期来看,中国股市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一些分析师或乐观或保守地估计,2008年很有机会,奥运会前还有一波行情,一般来说,股票或基金赚10%~30%的收益很有可能。
现在想来,这样的预测颇具一些“恶搞”的意味。综观2008年全年,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说,赚钱的股民需要百里挑一。而亏钱的人们更多地将亏损归结到监管调控的不完善。
中国股市向来不缺少“看多”的土壤,从5000点跌到4000点,再跌破3000点、2000点,每个节点都不断有人跳出来分析,“大盘就要到底了”“管理层即将出台大政策救市”“赶快操家伙上吧”。
这句话除了给那些深受伤害的股民一丝安慰外,没有一点好处,反而让许多人越陷越深,越亏越多。
11月,当上证综指在2000点附近彷徨了很久后,合肥市民何先生终于按捺不住了。轻装上阵就是好,何先生先试探着进攻了一下,赚了10%。但是何先生后来买进的一只股票――海通证券,让他受伤不浅。这只股票11月存在着巨额的限售股等待解禁,结果11月下旬连续三天跌停,亏了近30%。
和刘女士相比,何先生算幸运的了。刘女士是个老基民,2007年底,她的基金还值1.7元一份,到了上个星期,只剩下六毛钱,2008年的股市就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一头肥猪进去了,只剩下骨头出来了。
楼市回暖的“问题”
11月,罗君从外地抽空回到合肥。他想买一套小房子。
但是,权衡之下,最终罗君还是选择了放弃,一是因为这套房子暂时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二是现在买房子打折优惠成风,罗君不晓得房子买了后,价格会不会继续下降。
[pager
楼市永远都是个“问题”。当房子价格上涨时,总是有人抱怨“买不起”;而当房子价格下跌时,却有人担心“买了房子后会不会破产”。
2008年的房地产市场生了一场大病。生病的原因是因为之前跑得太快。
这场大病的典型征兆就是价格下行的同时交易清淡,按照一些草根阶层的说法是,“你房子越跌我就越不买”。在深圳、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病的征兆最为明显,2008年7月,这些地方的少数供房人开始主动选择“断供”。在深圳,一些习惯了房价上涨的人们发现,房子开始跌价了,而且幅度还不小。一些地区的房子,买的时候花了100万元,现在参照同一小区或差不多地段小区的房价,只值六七十万元,都不够归还银行贷款。在这样的背景下,谁继续还贷款谁就是傻子。
房子卖不掉了,开发商坐不住了;接着银行紧张了,地方政府也坐不住了。在这一段时间里,地方政府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于楼价出现的“同比大幅上涨”不再为耻反以为荣。
在一些开发商优惠打折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救市。这包括我省的芜湖、池州、宿州。地方政府不仅替老百姓买下一半契税的单,同时还给予买房人现金补贴,及其他一些优惠政策。
2008年10月22日,国务院出台政策,减免买房交易印花税、契约减半,同时将贷款买房的优惠利率从8.5折下浮到7折。
房地产市场需要暖一暖。这已经成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共识。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随后政策出现大调整:普通住房在转让时,满两年即可免征营业税;即使未满两年,也只是按照房价差额征收营业税。这一政策调整被看作迄今为止暖市的最好方法。
楼市政策似乎重新回到了2005年。当初,宏观调控之手,为了将房价控制住,也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宏观调控之手想把房地产市场暖和过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冷”与“热”的争论
正当夏天物价增幅逐月下降、依然高位运行时,在首都北京,一场大争论却正悄然进行。
多数经济学者认为,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过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过热的可能,当下要乘胜追击,继续打压CPI。当年6月份CPI虽然在当年上半年属于最低,却也超过了7%。按照一贯的标准,这样的物价水平有着充分的理由让学者官员忧心忡忡。
不过一些经济学者看到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少数悲观的“非主流”经济学者认为,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呈现出紧缩的苗头,尤其在国际经济形势已经出现问题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当未雨绸缪,尽管物价不低,但是“保增长”比“防物价”更显得重要。
著名的《财经》杂志在当年夏天报道了这一观点的交锋。但是,更多的媒体渠道或话语权却被主流经济学者所垄断。
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年内第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而且一次性就上调了1个百分点,而不是以前的一次0.5个百分点。新华社在同一天发表的电稿中,援引了一些专家的观点――第五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说明在宏观面上我国经济依然面临可能过热的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认为,“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过热!还是过热!
这场主流学者和非主流学者之间的交锋,没有人给予一个客观的裁判。不过事实证明,真理有时候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非主流”学者的担忧是对的,主流经济学者放了全国人民一个大鸽子。
2008年7月,只过了一个多月时间,事情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7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控制物价的同时,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官方媒体的调子也悄然转向,《政治局会议:“一保一控”成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7月底出现在新华网上,“保增长”随后广泛地出现在报纸上。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悄悄地,中国人民银行重新放开信贷限额管制,从9月16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到一百天时间里,五次下调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一年,货币杠杆使用之频繁,转型幅度之大,历史罕见。“保增长”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级政府官员的口中,相反,CPI逐渐不再被人们所关注。
2008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为2009年经济工作定调,“保增长”成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小康家庭的担忧
2008年,个人追逐金融资产的升值,注定了是镜花水月一场,再加上金融风暴的蔓延,未来的财务生活更是充满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小康阶层发现,自己当下“安稳”小康生活的根基其实一点都不牢靠。一些白领阶层更是担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己不仅不能在当下所属的阶层里更向上一步,还有可能在原来的社会阶层中掉下队。
“别看我现在有了房子有了车,每个月还贷款付油钱就要5000块钱”,开心网上一位网友发表评论说,假设夫妻双方有一人失去工作,整个家庭生活就不堪设想。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在金融危机刚刚袭来时,开心网上一些网友发起的关于此类的调查太多太多。而本报2008年11月联合新浪网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的生活被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在接受调查的12000多人中,60%的人表示身边就有人因为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而因此感到压力深重担心自己被裁员的受访者更是达到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