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一不小心惹上身(一)
详细内容
曾经有个幽默说,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某天早晨在路上相遇,他们都为对方起得早而感到惊讶。穷人说这么早出来是为了找到食物来对付胃口。富人叹了口气说,我正好与你相反。我这么早出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胃口来对付食物。
富人的胃口好坏,当然与我们无关,但我们这次要谈论的话题——慢性胃炎,却与胃口有关。慢性胃炎相当常见,目前虽缺乏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否会演变成胃癌?如何正确面对胃镜检查?慢性胃炎患者应该如何选药和食疗?本期每月专题将为您提供有关的答案。
慢性胃炎这一病名虽然早在270多年前就被提出,但致其声名大噪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纤维胃镜的应用不仅使黑洞洞的胃被照得通明透亮,还可同时取出小块黏膜组织在显微镜下做病理检查。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
慢性胃炎并非整个胃都发炎,准确地说应该是胃的黏膜层发生了炎症。早期的病变比较表浅(浅表性胃炎),长期发展下去,病变继续深入,损害到黏膜内的胃分泌腺体(萎缩性胃炎),但病变仍在黏膜层。
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不适和饱胀,其特点是饭后这些症状加重,空腹时反而舒服,此外暖气、吐酸、食欲不振、乏力也较多见,上消化道出血亦不可忽视。
慢性胃炎的分类多沿用我国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标准,分为浅表性胃炎(含出血性、糜烂性、疣状等特殊类型)与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多以胃镜所见做诊断,其实诊断的金标准应该是黏膜的病理诊断。
这么多人同患一种病,提示原因众多或有流行因素存在,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内忧种种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增高。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硬化随之加重,胃黏膜的小血管也不例外。管腔被堵,使胃黏膜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屏障功能弱化,使老年人易发生胃炎。因而有学者认为,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随着年龄改变而改变的疾病:胆道手术、十二指肠疾病、幽门功能不全等因素造成幽门关闭不全,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这些碱性的"不速之客"也会损伤胃黏膜。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血中可检出胃黏膜某些成分的抗体,说明免疫机制(即"自己破坏自己")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