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理财知识>银行的理财产品上演变脸秀业内各说各话

银行的理财产品上演变脸秀业内各说各话

详细内容


  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何况预期收益率并不意味着实际收益率。目前银行短期高息型理财产品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如果要购买高息理财产品,切忌盲目出手。目前市场上可买到的理财产品可谓五花八门,而销售人员的介绍更是天花乱坠,投资者在购买时往往不知所措。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综合考虑产品架构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6月下旬,银行间流动性紧缩,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攀高,不少市民甚至提前支取定期存款,购买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以分享半年度的理财盛宴。7月初,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火拼战基本宣告落幕,产品收益率较上周普遍降温,但不同银行之间仍有分化:部分股份制银行仍有年利率逾6%的短期产品在售,国有大行产品的收益率则明显调低,基本回到6月中旬前的水平。

  对于着一系列的变化趋势,所谓各说各话,百家之言齐放。本文就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理论箴言吧。

  国有行:收益率较上周明显回落

  “收益的确比上周小有下降,但97天期限的产品年利率还有5%。今年发了很多期,没有出现到期不能兑付的情况。”昨日午间,建行营盘东路支行,值班经理对前来咨询产品的市民如是解释。而该行大堂展板上贴出的产品预告中,收益率一目了然:35天预计年收益率4.5%,45天预计年收益率4.45%,昨日均为最后募集日,收益率明显不及上周。

  在邮储银行营盘东路支行网点,其昨日在发的理财产品,90天以下期限的产品年收益率4.2%到4.8%不等,基本与其他国有银行同类型产品持平。

  记者登录工行网银,在售的理财产品列表中,40天期限到193天期限的产品,年收益率从4.0%至5.0%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几款100万元起购的50天期限理财产品,预计年收益率仅4.5%。而6月底,该行甚至有短期产品年收益率攀上了6%。

  股份行:少量高收益产品可赶末班车

  银率网昨日统计的星城各银行在售理财产品信息数据显示,7月1日开始发售的产品与6月末发行的产品相比,预期收益率出现小幅下降,国有大行的预期收益率回落明显。但股份制银行本月初在发的产品中,仍不乏收益偏高的产品。

  以华夏银行为例,截至昨日15∶00,其7月2日结束募集的增盈型36天期限,5万元起购预期年收益率高达6.3%,20万元起购的36天期创盈产品预期年收益率甚至高达6.7%。两档89天和88天期限的产品收益率也在6.5%左右,已售罄。而到17∶00,该行同期限同类型产品收益率则均回落到了5.6%和5.8%的水平。

  理财师:收益能否兑付先回家翻合同

  揽存大潮退去,银行理财收益率下降并不令人意外。但不少市民在6月底的揽存大潮中似乎形成了期待:9月底仍是季度大考,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还能重演吗?在流动性紧张,产品集中兑付压力下,赶上这一波产品高收益的市民,能否如期获得预期收益?

  对此,长沙市首届金牌理财师得主、工行省分行营业部理财师朱沛琴昨日对记者表示,6月末银行集体发行高收益产品的景象,属半年度大考、前期理财产品集中兑付以及资金去杠杆化等多因素叠加所致,因此并不具备持续性和复制性。

  “9月底前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也会有上调,但与6月底的景象应该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产品能否实现预期收益,先回家翻翻当时签的产品合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不用担心,但不保本和不保收益的品种则可能有风险。但我个人认为,不能如期兑付收益的概率比较小。”朱沛琴说。

  另外,考虑到当前黄金价格不济,朱沛琴提醒市民,仍需注重家庭资产配置。至于银行理财产品,不论保本与否,其实质仍是投资产品而非存款,因此需视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综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并关注产品的投向,不建议盲目跟风追赶高收益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