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错误的理财心态让你错失财富机会(一)
详细内容
理财是指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是一种财务管理技巧,同时又是使投资收益达到最大化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种生财之道。时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剩余财富的日渐丰厚、城镇居民个人钱包的鼓胀,人们投资理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虽然很多人认识到了理财的重要性,但却对理财的方法却了解不多。但有关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很多投资行为都会受到个人偏好、从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在投资的时候,如果不慎察,这种非理性因素会使即便是理财能力高超的人也会犯下代价不小的错误。通过对那些影响人们投资理财行为心理误区的剖析,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这些错误。
理财心理误区一:过分担心损失。
如果有人给你一张免费的足球票,而那天晚上一场暴风雪使驾车前去体育馆很危险,这时你去还是不去?假如换一种情形:同样的足球赛,同样的暴风雪,但票是自己花100元买的,这时你去还是不去?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的研究,如果票为自己所买,那么人们很可能愿意冒着风险去看比赛。他特别指出,人们在考虑看比赛收益和为之所冒的风险时,花去的100元并不重要。
在这里有两种心理定势在起作用:一是成本陷入倾向――认为既然为之花了钱,那么最好不要浪费,而不管结果是什么;二是理财过程中损失厌恶倾向,人们通常把损失看得比收益重要2倍。
理财建议:评估投资只能依据将来的损失或收益的多少。所以问题不在于你过去花了1000元买股票是否遗憾,而是你现在愿意不愿意持有只值500元的股票。
理财心理误区二:不考虑通货膨胀。
王平、李林、赵华分别花了40万元各买了一套房子,一年后又先后卖掉了。在王平卖房子时,当时有25%的贬值率――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低25%,所以王平卖得30.8万元,比买价低23%。李林卖房子时,物价上涨了25%,结果房子卖了49.2万元,比买价高23%。赵华卖房子时,物价没有变,他卖了32万元,比买价低20%。那么三人谁做得最好呢?
调查表明,几乎60%的人都认为李林做得最好,而王平做得最差。但事实上,王平是唯一赚钱的一个。因为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他所卖得钱的购买力增加20%,他是唯一再买这样的房子而不需要贴钱的人。
理财建议:为避免通货膨胀,要尽可能减少货币性资产,增加持有实物性资产。实物性资产包括不动产、动产、商品、贵金属、企业产权、股票基金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轻易把大量的资金存进银行,就当前的存款利率和税率,考虑到通胀,存款实际在以每年5%的速度损失。其次,没必要储备粮油肉蛋,也不可能储备足够应付整个通胀时期的粮食。
理财心理误区三:货币幻觉。
这是人们最常犯的错误之一。人们把货币名义上的变化(钱数的多少)和真实的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多少)混淆了。真实变化是要把通货膨胀(或贬值)考虑进来。
理财建议:要牢记你的购买力。大众家庭投资常见的误区是家庭资产呆滞,多数家庭出于安全考虑,会将大部分积蓄进行储蓄,殊不知储蓄投资安全有余、增值不足,在利息敌不过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时,家庭资产的价值无形之中被通货膨胀蚕食掉,名义上我们得到正的数字变化,实际上,我们经过漫长的等待,得到的却是实际的亏损。
理财心理误区四: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