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业经理人一辩(一)
详细内容
最近几个有影响的企业家都异口同声地讨伐“职业经理人”。柳传志和杨元庆把联想购并IBMPC之后的业绩问题归因于“老外CEO太职业经理人了”;马云苦于外部招聘的职业经理人与老阿里人的融合问题,提出“要消灭职业经理人”。话说得这么极端,我们可能需要替职业经理人说几句话,要不“职业经理人”几乎都要成为一个贬义词了。
几位创业者这么说,自然是认为职业经理人没有ownership,缺乏创业者那种主人翁精神。第一代创业者把企业做起来,从外面聘经理人,要求他们有与第一代创业者一模一样的主人翁精神,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想法。公司是你们的,名是你们的,利也是你们的,要求我拥有和你一样的主人翁精神,怎么可能呢?这不典型的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拉着自己的头发要往天上跑吗?
不是说职业经理人不能“说到做到、尽心尽力”,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推倒出这种精神,简单地“以己度人”,从创业者习惯的主人翁精神这个出发去提这个要求,老实说,是颇有些狭隘的。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所说的“职业”,源于西方的职业、专业、敬业精神,这种精神与新教创立者之一马丁・路德提出的天职观有密切的联系。中世纪时,只有成为修士、修女,直接为教会服务才算是侍奉上帝,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路德改变了这种观念,反过来认为天主教徒逃离世俗工作是一种不负责任,每种尘世的普通工作都是上帝安排的事业,把这种凡俗的工作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就是侍奉上帝,同样能够获得救赎。这种有宗教色彩的职业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未必比企业家所强调的主人翁精神差。最著名的例子是十六七世纪作为“水上的马车夫”的荷兰人(当时是新教徒的一个主要集聚地),宁可饿死也不动用船上客户的货物。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职业精神,与西方相比,毫不逊色。《论语》中曾子的“一日三省”,第一省便是“与人谋而不忠乎”。再往后点,《刺客列传》中的主人公们,个个都是体现高度职业精神的楷模。晋国的豫让为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而刺杀赵襄子,为了接近目标,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披头散发,自己的妻子都不认识。朋友见他这样自残,为之落泪:以你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重用你。他重用你之后,你再干你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用这样的办法达到报仇的目的?豫让断然回绝他的建议:如果我已经投靠他,又想着杀他,那是“怀二心以事其君”,我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就是要让“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羞愧!
作为创业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识别、重用这种有职业精神的人才。更长远地看,是建立一套企业管理体系和法人治理结构,让无数个拥有这种职业精神的人才能够一代接一代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企业管理体系确保充分地培养人,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正当地使用人。后者这里不展开说,前者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软性工作要做到位,从愿景,到使命,到价值观,都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企业的领导力发展、接班人培养的体系中去,确保提拔出具有这种职业精神的人进入高层管理团队,接自己的班。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创业者单方面地责备手下的人太“职业经理人”,其实等于是自己打自己耳光,暴露了自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的事实。这和有些企业家喜欢责备员工没有执行力,其实是恰巧暴露了自己没有领导力;抱怨自己公司没有人才,其实恰巧暴露了自己不善于用人的缺点,完全是一个道理(这是管理学上的第一惊天秘密:上司公开责备下属无能的时候,都相当于在暴露他自己的管理无能)。总之,是属于不太职业的做法。
企业离不开职业经理人的道理很简单。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创业者有主人翁精神,有权威,动作迅速,土法上马,三下五除二,问题看似解决了,但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技术上往往有所欠缺,临时的问题是解决了,却给企业留下很多看不见的后遗症;职业经理人出于专业训练、专业积累、专业背景,解决问题上的时候更倾向于看长远、看全面、看可复制性、看可持续性,乍看有点“磨洋工”,其实反倒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和长期的运营效率。顺便说一下,“磨洋工”一词据说出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建设过程。协和医院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技术,“磨工”工序十分浩繁。所以,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磨洋工”的结果是,近一百年过去,协和医院现在还属于东长安街一带最耐看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