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职业经理>为何职业经理人干不长?(一)

为何职业经理人干不长?(一)

详细内容


  职业经理人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但在中国,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义还不统一,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缘何干不长?

  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正使中国民营企业从家族式管理日趋走向两极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从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的实践看,相当一部分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合作未如人愿,一些企业甚至为此出现对簿公堂,让人不免感到遗憾和困惑。为此,记者就职业经理人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孙健民博士。

  大家都在谈论职业经理人,但对什么是职业经理人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您能否谈谈您的看法?孙:不能单纯把某种职业代替职业化。怎么理解职业化呢?

  首先是要有职业道德。好的时候,炒的如何如何好;一旦不行的话,什么事都做的出,什么话都说的出,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如某个认为较“好”的职业经理人,离开某公司后说别人的坏话,抖搂别人的商业机密,揭别人的伤疤,这有什么职业道德呢?我们知道,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问题是职业道德的标准是什么,作为职业本身,有些什么要求,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记者要肩负舆论监督的功能等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其次就是职业技能,这是生存本领。这两条对于国内许多行业来说,都欠缺,相对而言,第一点尤其严重。也许有人会说,由于客观环境的原因,不能过分强调如何高的职业道德,其实不然,恰恰相反,有些基本准则,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具备,我们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从第一个职业经理人姚吉庆的出现,到后来出现越来越多的“海归派”,职业经理人都干得不长,合作不久,最后分道扬镳。有人就说,从一见钟情到互相猜疑,再到不欢而散,已成为国内职业经理人必须面对的三步曲。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孙: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用人的标准不清楚。中国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不知道,这样在聘人时容易产生盲动性,好大喜功,崇洋媚外,重学历,重文凭,重头衔,重经历,也许这些都是重要的象征,重要的凭证,但都不充分,只是个必要条件,并不能说明或证明他就能带来什么效益。

  正因为这样,他自己也不明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管理角度说,光靠一二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发挥大家的作用。同时,就算这个人具备大家希望或要求的素质,别人认同他,还要看他能不能融进这个文化里面或环境中。还有我得承认,某些人确实有水平,问题的关键是他的学识到这个企业能否用上。其次是中国人共事或合作主要以感情为纽带。两人感情好,什么都好说;两人感情一旦出现危机,就出现麻烦,这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感情基础有利又有弊,不过弊大于利。下班后,同事聊天、喝酒、加深感情,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主要以契约维持关系的美国是看不到的。中国企业包括很多单位,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由同事关系发展为私人感情朋友关系。这种现象在美国是很少见的,同事就是同事,而且关系也发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