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百喻经》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六年级《百喻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阅读寓言故事,掌握概括寓言寓意的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2、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掌握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教法与学法 讲授、 诵读研讨
准备 搜集相关素材并备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殿源自佛教,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活动场所(故宫太和殿、孔庙大成殿、泰山岱庙天贶殿)。今天,我们追寻佛陀的足迹,一起走进百喻经。
二、了解、认识《百喻经》
百喻经为佛经,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共四卷,它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教义,共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三、感知
1、品寓言故事,悟智慧人生
(1)前三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小组合作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2)讨论:愚人食盐
爽,败坏 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启示:凡事把握限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不能矫枉过正。
渴见水 讨论: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诞的见解,不近情理,认为戒律宽泛,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
入海取沉水 (学生自己阅读并谈寓意。)
(1) 了解并讨论 沉香是已知最昂贵的香料之一,今天了解入海取沉水的故事。
(2)链接林清玄《沉水香》
(3)长者的儿子为了想快速卖掉沉香,将它烧成木炭来卖,却没有得到半车炭的价值。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并阐释)
(4)学生结合寓言故事,列举类似例子。
四、拓展延伸
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找出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理出事件的结果或影响。
4、由果溯因,由果及因,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结合课件呈现的寓言类材料审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五、课堂小结
我们对每一则寓言认真地分析,就会从不同的方向流淌出智慧的源泉,从而对寓言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分析。读寓言不仅如此,读其他文本如此。
作业:读《百喻经》其他的故事,试着分析寓言材料作文的立意和论点。
板书设计 品寓言故事 悟智慧人生
寓意 人生
教学反思 : 执教者紧扣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参悟寓意,积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阐发哲学意义,立足文本,适当拓展。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调动生活阅历,发挥联想,力求举一反三,不断提高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