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三年级语文教案>何为有效教学——听徐老师的讲座有感(一)

何为有效教学——听徐老师的讲座有感(一)

详细内容

徐老师一直是我敬畏的人,敬重她的平易近人,佩服她对语文课堂教学敏锐的洞察力,也畏惧她的直言不讳。但是,正因为她的坦诚,她的毫无保留,让我受益匪浅,并多次得到了她的指点和帮助,使自己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这次的送教中,徐老师为我们作了题为《努力追求有效教学》的讲座,再次让我得到了"教"的洗礼,对"有效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徐老师说:"有效教学是针对无效教学而言的,在新课程刚刚实施的时候,老师们只关注了形式,脱离了语文课的特点,离开了语言文字怎么进行语文教学呢?我们应该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有无提升,个性有无发展,能力有无提高,做到理性的回归。"
一、把握教材是基础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徐老师讲到了三点:一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三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当然应该把教材当作例子,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应该"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
想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徐老师说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非常重要,钻研深入,理解深刻,重点难点把握到位,这些都是上好课的基础。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这节课——《七颗钻石》,原先的我在教材的把握上是模糊的,就比如故事主要内容的归纳,我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该怎么归纳,也就是说到底归纳到什么程度,我的心中是无数的,课堂上也是任由学生说到哪算哪,老师的引导基本是无效的,所以试教下来这个环节总是卡壳。后来,在何老师的帮助下归纳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当时,徐老师一听完试教,就问我:"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你倒说说看。"此时的我心中庆幸着何老师的先见之明,忙把我们的讨论结果说与徐老师听。徐老师听了,意味深长地说:"你要让学生说什么,自己首先必需清楚,这样才能去引导学生说好,否则就是空的,无效的。"听着这些话,我觉得汗颜,因为这都是何老师的功劳,而我自己其实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后来,在徐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对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归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致使在送教中这一环节的教学较为成功,以点带面,最后以填空的形式让中下水平的孩子也能顺利地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听讲座的过程中,让我再次清醒地认识到教师钻研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二、制定目标是关键
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指明了学生学习的方向,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徐老师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进步与能力发展(个性、创新),注重语文实践,引导经历过程。"
"语文是什么?语文就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些都是来自徐老师讲座中的话,听着简简单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简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课堂的生成方向。就拿我的课来说吧,也是几经易案:开始以情感为主线,抓住"哪里感动了你"让学生去体会小姑娘那颗爱妈妈的孝心;后来又以水罐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其神奇之处;最后定稿时,不仅抓牢"爱心",还联系"神奇",使学生更关注语言文字的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徐老师在评课中是这样说的:"目标定位准确,字词教学到位,课的设计精致、合理,抓住了童话神奇的特点。"
(附【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唾沫、焦渴、一瞬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旱灾的严重,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旱灾的严重,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在目标的制订中应紧扣"语文知识有无增量,学习能力有无提高,落实语言文字的感悟,引导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的制定中时刻牢记"学生是我们行为的主体",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其实目标就像一节课的指明灯。
三、立足课堂是根本
我们经常说"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向40分钟要效率",那么,到底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徐老师为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上面已作阐述)
2、有效的教学过程
(1)凸显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不要"霸占"着课堂。联系自己就有这方面的缺陷,我老是担心学生说不出来,所以包办代替的时候就很多。比如在这次的课堂上,徐老师就给我指出在第1自然段的学习中,当第一个学生说到"大旱灾"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案上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而在对"焦渴"的理解中也是一样,没有让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其实学生对"焦渴"还不是很明白,我就急于把答案呈现给学生了。这样,学生就显得比较被动,主体性体现得不明显。
(2)教师的有效引领
记得在最后一次试教中,课前谈话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童话故事。学生们说到了生动、有趣、精彩、内容丰富、吸引人,惟独没有说到我想要的"神奇"。但想着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我也不敢擅自告诉学生答案,便没有把"神奇"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