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四年级语文评课稿>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学写“陵”字。

2、有感情地读古诗,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物,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题目入手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1、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

(1)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补充:在古代,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示彼此的深情厚谊。

(2)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别的。 (你知道了地点。)

(补充)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3)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

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孩子们,把这个名字读一读,牢牢地记在心里。 (齐读“孟浩然” )

2、广陵:这是孟浩然要去的目的地(陵字变红)“广陵”就是咱们现在的江苏扬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

写字:陵, 左耳旁和山有关,所以常用作地名,请同学们在你的生字本上练写一个。写好举手让我知道。

3、你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懂的吗? 比如“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4、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 谁)在( 哪 )送别友人( 谁 )到( 地点)。

二、 知诗人

题目中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是不是可以赶快读读诗句了?不着急!老师课前给大家留的预习任务都完成了吗?来和大家交流一番吧。

(李白、李白典故、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

小结,板书:这叫“知诗人”

三、 读诗文

1、 出示全诗,要求读正确即可。(请三四位同学)

2、 大家一起帮助同学读正确。

3、 小结: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之下,我现在能“读诗文”了。板书:读诗文

四、 解诗意:是不是觉得光读正确没什么味道?那是因为里面还有你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生边提,师边副板书)

1、提问,预设:

(1)、西辞

(2)、孤帆远影碧空尽,整句都不懂

(3)、下

(4)、唯见

(5)、天际

(6)、烟花三月

(7)、故人

2、同桌研讨(通常用什么办法?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上下句……)

3、汇报。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武汉的黄鹤楼在长江和汉口的交汇处)

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碧空:有点发蓝的天空。

尽:消失了。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整句诗有人说也可,无人说就直接出示)

4、 这叫解诗意。板书:解诗意

5、 当我们懂得了诗的意思,再来读读。(全班齐读)

似乎比前面读得有味道了,让老师听出了两位友情深厚的诗人依依惜别的情绪。

五、 同学们查找的资料里,有几点我特别感兴趣

1、 这李白专门约孟浩然到黄鹤楼饮酒,肯定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他们会说点什么呢?(老孟……小李……)

2、 还有一点我觉得李白喝多了,作诗也出错了。(孤帆)

3、 整首诗里似乎没一处写明诗人和朋友友情多深厚,每一处写他送友人时多么依依不舍。那是怎么让我们感到的呢?(板书:借景抒情)

4、 现在,我们仿佛才深深体会到了诗句中两个好友之间的真情。让我们也站在滔滔江水边,陪李白一起送送好友吧。(配乐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5、 板书:悟诗情

六、 作业:用刚刚学到的学古诗的方法,试着去自学以下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