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的印刷名词术语
详细内容
Density range
配合多数习用,称密度范围。但印刷界实际应用之DR,系同一图像上最高密度与最低密度相减之结果,如BDR、CDR、SDR等,实为两数值之差,并非从此数值至彼数值间之范围。
Desktop publishing
大陆同业译为“台式出版”,丁一先生已在《中国印刷》第36期第91页撰文指出不妥。新华社已确定改为“桌面出版”,与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均译为“桌上出版”仍有一字之差。其实,TOP亦为“上”,何不统一为“桌上出版”?
Duotone
Tone是调而非版,故译“双色调”,不宜称“双色版”。
Enlarging print
大陆同业俗称“扩印”,虽简单,但语意不明,有可能误为Dotgain“网点扩大”之嫌。不如直译“放大晒印”较为明确。
Film
香港用广东白话译“菲林”,非普通话,流传不广,且大陆与台湾均称“软片”。
Flash exposure
香港俗称“打白”,外人不懂。直译“闪光曝光”或“闪光露光”,易与普通用闪光灯摄影相混乱。在印刷界,是指将连续调图像用传统方法过网照成不连续调时,为了补救原稿暗部因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太弱,乃不经原稿而直接打灯光经网屏使感光片上产小感光小点的办法。亦称“无原稿露光”。因仅对原稿的暗部有帮助而不影响中间部与光部,且所打之灯光,长达数秒至十几秒,并非一闪即过,故义译为:“暗部辅助露光”或“无原稿露光”则可望文生义,并不致与闪光灯摄影相混淆。
Grains
平版版材,在制版以前,必使其表面粗化,形成不规则的细小坑穴,以利水份和印墨附着。其粗化方法,早期多用磨砂磨球研磨,日人称版面粗化之现象为“砂目”,国人有沿用者。日文“砂目”有“砂粒数目”含义,但版材磨后洗净,版面仅留下砂粒磨版时之纹路,又Grains有很多颗粒之意,故译“粒纹”比“砂目”或“砂眼”适切。
grayscale
分段显示黑银密度由浅至深成梯状之灰色尺,译“灰梯尺”较“灰色级数尺”或“灰尺”更为传神。
High key
黑白图像自光部至暗部之密度均甚低,密度差甚小之原稿。译“硬调”不妥。译“高调”或“高调子”则含义不明,会有“高反差”之误解。因此类图像之极大部分均属中间调以下之低密度,译“明调”较“淡调”为宜。且与Lowkey图像之极大部分均属中间调以上之高密度,译“暗调”可相互对应。
Highlight exposure
直译“高光曝光”,含义不明。印刷界尝将原稿之Highlight部分译为“光部”,Shadow部分译为“暗部”,按Highlight exposure是指连续调图像用传统方法过网时,为补救主露光时光部感光量不够强,要帮助扩大光部在阴片上的网点,可使原稿反射(或透过)光线不经网屏而在感光片上作短暂露光,亦称“无网露光”。因仅对原稿的光部有帮助而不影响中间部及暗部,故义译为“光部辅助露光”或“无网露光”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