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幼儿教育随笔>读《师爱的艺术》心得(一)

读《师爱的艺术》心得(一)

详细内容

近年来,济南市教育系统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奋斗目标,致力于教师职业道德队伍建设,先后出台了很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规定等。利用业余时间我细心的阅读了由我们的教育局长刘元刚亲自主编的师德案例精选《师爱的艺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和感悟。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教育实例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醒悟,让我们反思,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启发,下面我就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师批评的语言艺术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亲和力:教师最基本的素质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是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教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例如无视学生的存在,或把学生当作知识机器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利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等等,亲和力就一定很低。从这个角度看,亲和力有时于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合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学习,主动的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是自恃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再高,课讲得再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爱学生,才能真正的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亲和力的理论是多元职能,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教师,才能始终微笑的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的关注他们的成长。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个性发展,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的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

因此,21世纪的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还要注意不断激发自己的亲和动机,努力提高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