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西游记》想到的(一)
详细内容
每个假期,很多电视台都会滚动播出《西游记》,在其它的老电视剧和老电影相继退出电视荧屏之余,西游记仍保持着罕有的高出镜率和收视率,《西游记》可以说是伴着六十、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人共同走到现在的,但却仍然经久不衰,以前我看电视上的《西游记》总是走马观花,很多情节只是一掠而过,而这个假期,我认真的看了几集,在了解情节故事的同时,也感叹《西游记》不愧是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由此,我也萌发了回头欣赏原著的想法。
家里很久以前买过一套四大名著,不过因为苦涩难读一直被用来压箱底了,好不容易翻出来,随手翻了一下,仍然有很多描写晦涩难懂,但是这也阻挡不了我阅读《西游记》的兴趣,虽然我们普通人的水平有限,不能像专业人士那样详细解读四大名著,但是我也从断断续续的阅读中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现代人把《西游记》评论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仅因为丰富的想象抓住人的眼球,更多的是它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想象不离现实,这是《西游记》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西游记》 电视中的情节很多都对书中的原有内容做了改写,本人觉得原著更有可读性,在中国文化中,文字确是不可代替的,从书中的一些描写中,我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现实的抨击和对理想主义的憧憬。
说到《西游记》,很多读者和观众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孙悟空降妖时的威风大气、唐玄奘的善良软弱、猪八戒的憨厚呆傻、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无疑电视剧对四位主要人物的刻画是成功的,但在原著中,四位人物的形象刻画要比电视剧中更形象。孙悟空那敢于斗争的形象在《西游记》原著里更加栩栩如生,他不畏强权、敢打敢骂、而且在斗争中从来没有恐惧,也不会退缩,遇到妖怪更是与其斗智斗勇,设法铲除。只有一回在狮驼山误入"阴阳二气瓶"的戏当中,几乎"倾了性命",但他还是"咬牙忍疼",跑了出去继续斗争,这些描写和情节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很喜欢孙悟空的形象的,他敢打敢拼的性格,不论在过去、就算在现代和未来,都是十分难得的。
而《西游记》 原著里的猪八戒,其实并不像电视剧中改编后的那么憨厚老实,而是一个经常为了私欲,诬陷自己师兄,挑拨离间致使唐僧和孙悟空产生误会,又在唐僧被妖怪捉去后经常吵闹着要分行李的角色,如在"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即俗话说的"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唐僧本就没有主见,经不住猪八戒从中挑拨,一怒之下赶走了孙悟空,在原著中,这样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孙悟空和猪八戒也一直处于你损我、我损你的状态中,让人忍俊不禁,对于猪八戒憨厚呆傻、缺乏决心和恒心的性格和形象,也显而易见。
而原著中对于唐僧和沙和尚的描写却趋于单一。唐僧在原著中是一个非常懦弱的角色,经常动不动就"纷纷落泪""魂飞魄散""翻跟头跌下白马",但唐僧并不是一个反面的角色,而是作者笔下刻画的一个平庸迂腐的角色,而对于沙和尚的描写就更加少,几乎只是作为一个陪衬的角色,可见,在《西游记》中,作者主要是为了突出刻画孙悟空这一形象的。